我的位置: 上观号 > 绿色青浦 > 文章详情

灰汤凝古法,古镇寻“粽”迹!朱家角镇邀您一起“寻味非遗”

转自:绿色青浦 2025-04-14 10:46:26

当都市人用工业碱水追求粽子清香时,千年古镇朱家角以“寻味非遗”的方式,走进角里纵横交错的水巷间,开启一道非遗密码——灰汤粽,感悟其用豆壳灰调制的古法智慧。近日,朱家角镇“文化宅急送”以组织文化志愿者,通过全过程的制作体验,让灰汤粽这一非遗美食从历史深处走向现代生活,成为连接传统与创新的文化纽带。

据了解,灰汤粽的制作工艺堪称一部浓缩的江南饮食文明史,以略带酸性的糯米为原料,用芦叶、粽叶包裹,常搭配红枣、豆沙等辅料。其独特之处在于“灰汤”这一关键介质,制作时,先将豆壳烧成灰,溶于水得到弱碱性灰汤,糯米在灰汤中浸泡,利用酸碱中和实现糊化碱化,不仅释放营养,还提升了消化率。包好的粽子再用灰汤烧煮,灰汤与糯米蛋白质发生“美拉德”反应,赋予粽子金黄透亮的诱人色泽和独特口感。从营养学角度看,糯米具有健脾补气的功效,经灰汤处理后,能更好地补中益气,且灰汤的弱碱性可平衡现代人酸性体质。不仅如此,豆壳灰中的矿物质成分能有效抑制微生物生长,使灰汤粽在常温下的保质期显著长于普通粽子。

活动中,朱家角镇“文化宅急送”组织文化志愿者全过程体验灰汤粽的制作,感悟食材与自然的关系、工艺与科学的关系、美食与人文的关系。“当亲手将豆壳化为灰汤,将糯米包裹成粽,我们感受到这不仅是一种食物,更是一种文化基因,一种与先民对话的方式。”文化志愿者顾伊韵感悟道。

据介绍,2025年,朱家角镇“文化宅急送”项目将推动非遗进社区、进校园、进商圈,以物质文化为载体,以精神传承为内核,除灰汤粽外,积极围绕“海棠糕”“酱菜”“金银花丝”“淀山湖传说”“船拳”等开展系列活动,构建一个有机互动的非遗生态圈。

“我们会不断推动非遗与古镇文旅深度融合战略,如:借助‘城市美育日’等节点,设计沉浸式非遗体验活动;开发古镇非遗研学路线,让游客在游览中深度接触传统工艺。这种‘活态传承’模式,使非遗不再是博物馆中的静态展示,而是融入现代生活的文化实践。”朱家角镇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副主任蔡睿介绍说。

记者:高军(名优基层)

摄影:高军(名优基层)

编辑:俞静彦

责任编辑:沈伟群(首席

终审:张全权(首席)

转载请注明来自“绿色青浦”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