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破损的书包柜成为校园生活的“小烦恼”,一群三年级学生用十岁生日的成长礼给出答案。近日,上海市杨浦区复旦科技园小学将传统十岁生日活动升级为跨学科实践课堂,学生们化身“生态设计师”,在人工智能辅助下完成“生态书包柜”创意设计。这场以“书包柜坏了”为起点的教育实验,生动诠释了“双新”改革背景下,学校如何通过真实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创新思维,构建“五育融合”育人新样态。
成长,从解决身边的“小烦恼”开始
“亲爱的宝贝,十年前你来到这个世界,是我们生命中最美的礼物……”当学生们轻声读出父母手写信时,眼眶早已湿润。家长们在信中细数孩子成长点滴:第一次蹒跚学步、第一次为妈妈捶背、第一次入学。
大屏幕上,老师祝福视频、家庭祝福视频同步播放。当全体学生拿出感恩卡感恩父母与师长,让这场十岁生日充满了温情。《中国少年说》手势舞、学生集体宣誓《强国有我》更赋予了这群十岁少年向阳而生的气魄。
最温暖的时刻定格在生日歌响起时各班班主任+各班学生代表推着蛋糕进场,学生代表共同点燃蜡烛,并许下心愿。
这场温情的十岁生日会还是一次跨学科实践的先导课,孩子们学会了感恩的同时,也从动脑动手解决每天都要使用的书包柜破旧了这个“小烦恼”开始学会了成长。
破题,一个书包柜引发的教育契机
“柜门卡住书本”“隔层高度不合理”,这些被学生日记频繁提及的细节,成为项目启动的“导火索”。
“破旧了的书包柜,恰是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活教材。”复旦科技园小学党支部书记、校长马燕婷在采访中提及,学校敏锐捕捉教育契机,将教育局计划更新的基础设施转化为跨学科实践载体,构建“发现问题-需求调研-方案设计-成果转化”完整链环。
十岁生日会也是生态书包柜“创意屋”活动课程的先导课,生日会之后,学生们回到各自教室,通过测量、访谈建立多维认知,数学老师们带领测量小组获取柜体基础数据,美术教师指导学生绘制现存问题思维导图。
学生们脑洞大开,通过使用书包柜遭遇过取物碰撞,触发了安全设计需求,衍生出“圆角防撞”“智能感应照明”等创意方案,还有学生提出要设计一个可以放雨衣的隔层。
和AI对话,从图纸到落地的生态教育
“请AI生成树洞造型的通风方案!”在AI智多星角色卡指引下,学生与与DeepseekAI进行对话,获取设计灵感。
“筛选关键词,确保生成内容符合需求很重要。”复旦科技园小学大队辅导员刘羽娴告诉学生们如何通过关键词的逐步深入和AI对话,这场打破学科壁垒的设计实践,将语文表述、数学测量、美术造型、科技编程等元素有机整合。
学生运用尺度计算公式,验证“40cm层高适配95%书包尺寸”;通过色彩搭配培养美育素养渗透,同时,孩子们在老师的循循善诱下认真研究环保材料的选择。
“这不是简单的手工课,而是素养导向的学习革命。”校长马燕婷说,“双新”强调综合实践课程,孩子们在设计生态书包柜的时候,综合运用语文、数学、美术等多学科知识,还会融入劳动教育,让学习变得有意义。
“我们的设计将长成真正的书包柜!”一名学生指着仿生蜂巢设计图兴奋地说。学校承诺将优选方案对接供应商量产,让创意照进现实。
“当孩子们发现自己的设计能真实改变校园生活,这种成就感和获得感远超传统说教。”校长马燕婷说。从破损柜体到生态书包柜,从单一劳技到综合实践,复旦科技园小学正以项目化学习重构育人生态,让十岁生日成为成长的启航点。
文字| 沈莹
图片| 沈莹
视频 | 梅恺
编辑 | 陈露
*转载请注明来自上海杨浦官方微信
(点击图片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