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上观号 > 复旦大学 > 文章详情

好老师&十佳“三好”导学团队!“双料”荣誉背后的育人智慧

转自:复旦大学 2025-04-14 13:47:27


在复旦园,有这样五位师者,既是本科毕业生票选的“我心目中的好老师”(下文简称:好老师),又带领团队荣获“研究生十佳导学团队”称号。


双料荣誉的背后,有着怎样的育人智慧?一起来看复旦五位“好老师”的育人图谱。




引领学生探索未知


对于学生而言,科研的魅力常常体现在那些突破性瞬间。“第一次看到那些清晰的纳米结构图像时,真的非常震撼。”回忆第一次成功合成产物并在电子显微镜下观察的感受,化学系2024级直博生沈嘉城说。导师赵东元的指导,让他获得对科研目标的直观感知,激发探索追问未知世界的热情。


陈明明(中间)


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2019级博士生李辉在陈明明教授的课上完成一次思想蜕变。“陈老师分析一则时事报道,引导同学们思考央地关系。他将历史纵深与现实关怀熔铸一体的学术格局,让我醍醐灌顶。”正是这堂课,李辉确立了中国现代国家建设的研究方向。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以下简称:中山医院)2024级直博生曹沐紫参与到樊嘉领衔的肝癌早筛项目。筹备期间,团队敏锐发现现有筛查体系对极早期肝癌识别的短板。樊嘉迅速组织全院力量去突破传统模式,打造“中山方案”。“经过一年多的协同攻关,我们最终提出融合液体活检、影像组学的‘新技术联筛’新策略。”这个过程充满挑战,但也正是这些挑战,让曹沐紫更坚定了科研工作的信心。


科研要学会提出问题,更要探索破题之法。赵东元常以沙漏比喻阐释科研方法:从宽泛的研究背景聚焦到具体问题,再发散开来找答案。“赵老师让我明白,科研不能停留在空想,只有通过实操,才能验证理论的正确性。”这种求真务实的科研态度,成为化学系2021级本科生李秋彤的科研指南。


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2021级硕士生徐增熠在研究可见光接收机时,迟楠向他推荐生物学的相关研究成果,激发他对仿生学的思考。“迟老师善于捕捉学生的兴趣点,在关键时刻给予点拨,启发灵感。”徐增熠表示,导师的启发式引领,帮助自己在研究中开辟新方向。


葛均波(左一)


面对科研瓶颈,导师们的点拨与鼓励让学生们获得敢闯深水区的勇气与毅力。中山医院2021级直博生王政民曾因学业压力考虑换课题。导师葛均波安慰他,作为长学制的“卓博计划”学生,应该做真正有意义的研究。在导师指导下,王政民和团队开发出等位基因重塑技术,为肥厚性心脏病等遗传病提供潜在的治疗策略。



伏案教书育人


在复旦,好老师们不仅以学术造诣高,更有教书育人的赤诚心。赵东元数十年如一日为本科新生讲授《普通化学》;樊嘉在“强国之路”思政大课上讲述肝癌治疗的“中国故事”;葛均波等待十五年,只为可降解支架患者冠脉完全通畅的一刻;迟楠时常提醒学生“要熵减”,培养良好科研习惯;陈明明讲授《中国社会政治分析》,课程因独特的问题意识,常吸引非本专业学生旁听……


樊嘉(左七)


在临床教学中,樊嘉不仅传授精湛的医术,更注重培养学医学生的医德和临床思维能力。“先做人后做事”,是他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在复旦2021届毕业典礼上,他对青年学子的寄语道出他的人才培养哲学:“做一个好医生,首先要做一个好人。”这不仅是对毕业生的期望,更是他数十年从医执教生涯的真实写照。


葛均波的授课兼具智慧与温度。在每年学生最期待的内科学心血管总论课堂上,他将冠状动脉比作“长江支流”,用“春运堵车”形容心肌缺血,甚至以交响乐指挥的手势演示心脏传导阻滞……用生活化的比喻解构复杂机理,让学生快速理解复杂的心血管系统疾病。授课时,他常伸出左臂展示幼年误诊遗留的弯曲,用亲身经历告诫学生:“技术缺陷尚可弥补,良知缺失才是医学之殇。”


好老师是知心人,也是贴心人。平易近人、亦师亦友的迟楠经常妙语连珠,用简单的方式讲述生涩难懂的知识点,课堂氛围轻松愉快。谈起导师的启发式教学,“初开始,迟老师会给出先前的经验和已有的方向供我们参考,让我们去试。等到我们遇到困难、抓耳挠腮时,再提出具体的建议。而这时往往也是我们最想要学习、想要改变的时候。”徐增熠说。这种“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教学智慧,正是迟楠指导学生学习的妙法。


面对学生的困惑,好老师们总能敏锐发现,而后倾囊相授。化学系2021级本科生李秋彤在面临科研转向时,发现真正的学术研究与多年来从课本上汲取的知识不同,思维的转变非常重要。“第一次和赵老师聊天时,他就强调,研究生期间培养自己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很重要。”平日里,哪怕是极为基础的问题,他也耐心讲清讲透,毫无保留。即使工作繁忙,只要学生提出想探讨的课题,赵东元必定记在日程表上,“挤”出时间共研。



这些团队有力量,也有温度


一个团队成功的背后,离不开相互协作、积极向上的氛围。“课题组就像第二个家,大家相处融洽,都是好朋友。”在徐增熠看来,导师迟楠起到了关键作用,带给大家集体归属感。她不仅关注学生科研进展,还特别强调实验室的整洁有序。“这种看似与科研无关的环境要求,实则显著提高了工作效率。”徐增熠说。


迟楠(前排右二)


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2021级本科生冯哲,参加了迟楠课题组的春游团建活动。师生一同前往同里古镇,漫步在古朴的街巷。游玩片刻后,大家临溪围炉煮茶。“在这充满诗意的氛围里,迟老师悠然吟诵起诗句,那一刻我心中满是惊叹。”这番经历,让冯哲看到工科学者的人文情怀,迟楠在他心中的形象愈发立体。


葛均波团队的温暖传统令人动容。“每年中秋节,葛老师和师母都会请所有学生们一起吃饭,春节前还会组织大家和科室的老师举行联欢会,写春联、包水饺。”良好的团队氛围,让王政民感受到家一般的温暖。


“学术与做人,都要走正途,不能剑走偏锋。”这是开组会时陈明明常告诫学生的一句话。陈明明注重学术精神的传承,希望学生传承复旦政治学的红色基因和治学传统。


赵东元(中间)


“我们课题组的氛围比较轻松,赵老师鼓励大家多提问、多思考,自己发现问题。”沈嘉城介绍,大家平时专注于自己课题,也在相关领域相互合作。“老师一般不会设限,让我们根据自己需要安排实验时间。”在赵东元的指导下,课题组每周都会开组会,每学期学生都会轮流向课题组其他成员介绍文献和自己的科研工作。每年新生入学时,还会有新生自我介绍的专场,赵东元也会根据新生的介绍提出有趣的问题,让大家快速融入科研大家庭。


团队合作难免会出现分歧,这需要导师带领学生们共同解决问题、弥合分歧。看到团队成员就某个研究细节产生分歧时,迟楠不急于给出结论,而是强调工科研究不是空中楼阁,鼓励大家先去做初步尝试和实验,用数据说话。


为了增强团队内部的沟通协作,樊嘉设立了“指导小组制度”,根据学生的不同研究方向划分为若干专题研究小组,每周定期开组会。“每个人的研究都有闪光点,我们要创造机会让这些亮点被看见。”为此,团队组织了一次特别的学术郊游活动,要求每位成员准备30分钟的路演报告,展示研究中最精彩的部分。这种新颖的交流形式打破了传统组会的局限,既激发创新思维,也促进成员间的交流与合作。


“在一些学术观点上,大家有不同见解时,樊老师会鼓励大家先积极讨论,如果无法达成共识或者存疑,他会让大家阅读更多的文献来解决难题。”曹沐紫认为,这种交流不仅有效解决分歧,还提升了团队整体的科研水平。



从教学到学术科研,好老师们以渊博学识与高尚品德为学生指引方向,成为贯通本科生与研究生教育的关键纽带。


师者,不止于传道授业解惑,更在于以自身风范启迪学生,在教学相长中推动教育升华。


日前,2025届本科毕业生“我心目中的好老师”、第五届十佳“三好”导学团队评选活动已启动。新一届本科毕业生之星、研究生学术之星评选也正在陆续推进中。


你心目中的好老师是什么样的?欢迎在评论区分享~


组       稿


校融媒体中心


文       字


贾颖月 丁超逸 章佩林


图       片


受访者提供


责       编


章佩林


▼更多复旦新闻,敬请留意复旦大学官方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