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道铁门分隔自由与约束,三重实景丈量法治与良知。作为全国文明单位,上海市未成年犯管教所充分发挥监狱场所资源优势,积极探索刑罚执行一体化延伸教育,于近日联合杨浦区司法局创新开展全市首次女性社区矫正对象入监在刑意识教育,用身临其境的实景教育唤醒对法治的敬畏。 三重实景教育:从"旁观者"到"体验者" 在监区民警的指令声中,学员们亲手触摸到法治的具象刻度——整理出棱角分明的"监舍标准被"时,指尖感知的是行为规范的重量。 静坐观看《树立正确改造观》教育片时,瞳孔倒映的是刑罚执行的庄严。 队列训练场上,民警对"脚跟并拢45度"的精准要求,让"令行禁止"不再是一句口号,而是刻进肌肉记忆的法治基因。 在押人员现身说法 未管所民警:"她们失去的今天,正是你们手中还能把握的明天。" "以前总觉得叠被子是小事,现在才明白每道褶皱都是遵规守纪的证明。"社区矫正对象张某的感悟,印证着这场特殊课堂的穿透力。当两名在押人员哽咽着剖白"铁窗后的1000次悔恨",现场啜泣声连成一片。 一体化矫治体系:刚柔并济守护新生 作为刑罚执行一体化的践行者,未管所创新构建"体验-认知-重塑"教育链:针对不同犯罪特性,设计包含监房实景体验、心理剧场、家庭关系修复等矫治课程;将监区走廊打造为"法治长廊",用改造成果照片串联起迷途知返轨迹。 一道铁门隔开两种人生 学员刘某:"原来这堵墙隔开的不只是空间,更是守法与违法的生命状态。" 学员刘某的这句话,恰印证了行刑协同机制的精髓——未管所与司法行政机关通过资源共享、课程共建,让社区矫正对象在"监禁体验"与"社区矫治"的强烈对比中,读懂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深层逻辑。 行刑协同创新:打破"大墙"的法治温度 从监房生活规范实训到在押人员现身说法,从未管所民警的法治微课到司法社工的帮教沙龙,这场跨界合作凸显着特殊场所的社会价值。 警示教育现场 25本《矫治札记》密密麻麻记录着认知蜕变:"曾经以为的'不自由',实则是法律撑起的保护伞""现在每次手机定位签到,都是在为人生重新校准坐标"。 未管所开放警示教育基地、民警讲师团、矫治课程库等核心资源,建立"监所订单式供给+社区矫正按需点单"的双向协作机制,推动刑事执行教育资源向社区矫正领域深度延伸,为提升城市法治软实力贡献专业力量。 这场以铁窗为讲台的法治公开课,既彰显着刑罚执行的刚性威严,更流淌着教育挽救的司法温度。当春日暖阳掠过监区操场,法治的种子正在迷途者的心中抽芽生长——这是新时代"枫桥经验"在特殊场所的生动演绎。 为您推荐(点击阅读) 1、【法治最墙音】诞生大墙里,法治AI两兄弟“浦法码”“浦法通”携手上线! 2、【法治最墙音】明媚春日缤纷“多巴胺”带你走进上海法治监狱布局 3、【银幕内外四十年】电影《少年犯》映后40年,跟着记者一起踏入未管所…… 编辑:卫 佳 供稿:未成年犯管教所 林芝瑜 长 按 关 注 了解更多上海监狱“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