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上观号 > 第一教育 > 文章详情

“理想课堂”的底色是什么?这场论坛热议AI时代教师不可替代的价值

转自:第一教育 2025-04-14 18:26:18

当算法提供“标准答案”后,教师如何以情感联结和思维启迪实现不可替代的价值?技术赋能教师专业成长新路径,教师的职业幸福要从哪里获取?

2025年4月11日,“共读 谛读 创读:创造幸福的理想课堂——兼谈人工智能时代的教师职业幸福”主题论坛暨大夏书系读写节2025年临港专场活动在华东师范大学附属浦东临港小学举行。

清华大学附属小学校长、集团总校校长窦桂梅,上海市后“茶馆式”教学研究所所长张人利,上海市浦东教育发展研究院院长李百艳,成都大学教授陈大伟等汇聚临港,一起热议AI时代教师不可替代的价值。

以阅读为笔,书写教育的幸福篇章

上海市浦东新区教育工作党委副书记毛力熊在致辞中表示,临港作为上海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承载区,始终将教育科技人才一体推进作为区域发展的核心引擎。“从大夏书系读写节的品牌打造到教师阅读共同体的建设,浦东新区致力于让阅读成为教育者的日常习惯、学校的办学基因、区域的文化名片,以阅读为笔,共同书写新时代浦东教育现代化的幸福篇章。”

华东师范大学基础教育处处长李志聪则表示,当AI以颠覆性力量重构教育图景,教师的使命不是和机器比效率,而是以情感连接与思维启迪来创新育人模式,让每个孩子的成长充满人性的温暖。同时,他倡导通过共读、谛读、创读来对抗焦虑、抵御倦怠,寻找教师职业幸福的源泉。

教师的幸福感,不仅源于学生的进步,更来自于自我价值的实现。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党委书记、社长王健介绍,教育是唤醒生命并与觉醒的生命互动的旅程,出版社的工作则是将这种旅程凝聚成文字,让微光成炬照亮生命,让幸福成为教育的进行时。

坚守三尺讲台,构建幸福的理想课堂

清华大学附属小学校长、集团总校长窦桂梅作“让生命与使命同行”主旨报告。她分享了阅读于漪《穿行于基础教育森林》一书的三点学习感悟:第一,坚守三尺讲台,把课上好当作我们最基本的师德。第二,专注一间教室,在班级照见师生彼此成长的未来。第三,扎根一所学校,共同塑造教育家精神的集体群像。

“孩子们在校园遇到的,便是人生沉淀的,孩子们在校园学到的,便是面向未来的,而创造充满幸福的理想课堂,正是为了让我们的孩子快乐地向未来走去。”窦桂梅说。

上海市后“茶馆式”教学研究所所长张人利作“课堂教学研究的教学方式视角”主旨报告,在他看来,教学方式往往是“成对”呈现的,有系统教学,又有主题教学;有单一的学科教学,又有跨学科教学……其实,教学方式没有绝对的优劣。

“比如,义务教育新课标中出现的项目化学习、做中学等,可认为是多种教学方式的整合。项目化学习,应该是主题学习、实践性学习和研究性学习的整合,可以单一学科,也可以跨学科。其目的,还是在克服当前课堂教学中的短板。”张人利介绍,静教院附校自2015年起开始深度整合式教学的研究,对国家课程进行分类:一类是适合系统教学的课程,如数理化;另一类是适合主题式教学的课程,如劳动技术、信息科技、综合实践活动、道德与法治课的道德部分等。学校将后一类课程统整实施,以主题式、项目化、跨学科的方式开展。

怎样理解“创建幸福的理想课堂”?在成都大学师范学院教授陈大伟看来,“理想课堂是改善学生在课堂上的存在状态,提升学生学习生活质量,让学生经历美好课堂的生活;改善教师在课堂上的生活状态,创造教师的幸福生活;对教学内容做有价值的选择和改造,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为学生幸福生活奠基;选择合适的教学手段,实施有效教学。”

“理想课堂可以有方向指引,但教师终究需要构建自己的理想课堂。教师要在课堂上以幸福为底色,获得‘新知’、勇于‘新试’、争做‘新人’。”陈大伟说。

从“燃烧自己”转向“滋养彼此”

寻找师生共同幸福成长之路

追求学生成绩与培养学生幸福生活之间,教师常感到两难,如何在两者之间找到平衡点?

在“让生命因教育更幸福”对话沙龙环节,陈大伟分享了上公开课的经验,他认为,教育最动人的时刻,是看见学生眼里突然亮起的光。“生活幸福才会学得更好,二者不是孤立的。教师要注意学生被哪些事物吸引,及时关注上课的内容和学校活动对学生的意义。”

张人利表示,“教师的幸福不仅在学生今天的眼睛,更在学生未来的眼睛。”教师真正的专业价值,不在于教会学生会解多少题,而在于如何把“要你学”变成“我要学”,挖掘学生的兴趣。“多年以后,学生还能记得他在某次课堂上的灵光一现,这是教师最大的幸福。”

“教师的幸福在于寻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始终寻找教学规律,在反思中寻找将课程打磨得更好的自己。”上海市浦东教育发展研究院院长李百艳认为,当教师从“燃烧自己”转向与学生“滋养彼此”,教师就实现了这个职业在AI时代不可替代的价值。

活动中,华东师范大学临港附小、附中校长潘婷婷,分享了“生命基础链、幸福情感链、教育聚化链”三螺旋的教育概念。

生命基础链关注生存:健康身体决定了生命的长度和韧度

幸福情感链关注生活:积极心理决定了生命的高度和广度

教育聚化链关注生态:合适教育决定了生命的温度和力度

因此,我们提出从‘四颗糖’到‘四课堂’的育人理念,以满足学生生命成长的真实需求为基点,以激发学生日常生活的幸福情感为坐标,努力实现‘育生命·丰未来’的办学目的,让教育更加丰盈,让学生和老师获得有价值、有意义的幸福成长。”潘婷婷说。

本次论坛由华东师范大学教育集团、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主办,华东师范大学附属浦东临港小学承办,临港科技智慧图书馆、百校教师阅读联盟协办。华东师范大学附属浦东临港小学副校长孙敏主持了本次论坛。


文字:芮德贵

照片由活动主办方提供

编辑:袁曼舒

校对:曹铒

责任编辑:吴华

转载此文请注明出处



关注“第一教育”

分享至朋友圈惊喜更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