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女士是辖区内一位“90后”的全职妈妈,因育儿中断职业生涯四年之久,随着孩子入园,她萌生了重返就业岗位的念头,没想到求职过程中却面临着技能断层、岗位需求不清等困境。街道依托“需求采集—精准匹配—动态跟踪”服务闭环,历时5个月成功助其实现职场再出发。
2024年10月的某个午后,在大宁路街道“静邻”就业服务站接待室内,职业指导老师正与张女士深入沟通,为其进行职业测评。
您的沟通协调能力很好,对新事物接受度强,可以尝试一下新兴服务业。”
职业指导老师根据张女士的情况,为其推荐了当下热门的陪诊师一职,这个依托“互联网+医疗”的新业态岗位,既符合张女士灵活工时的需求,又能发挥其善于沟通的优势。
初次尝试虽因通勤问题未能成功,但就业服务并未止步。根据张女士以往的工作经验以及个人求职偏好,援助员老师又多次为其推荐了文员、行政助理等岗位,可惜的是张女士都在终面环节不敌其他应聘者,未能成功入职。
春野浮绿,万物新生,大宁路街道“春风送岗促就业,精准服务助发展”专场招聘会如期举行,基于前两次服务积累的数据画像,就业服务站工作人员筛选出6个适配岗位供张女士选择,同时为了避免面试紧张出错,提前进行了多轮AI面试模拟辅导。
最终,在就业援助员的陪同下,她现场与某科技企业达成文员岗位意向,从职业指导到面试培训,从薪资洽谈到合同签订,全流程服务缓解了这位职场妈妈的诸多焦虑。从“超人妈妈”到“职场战士”的华丽转身,她也用自己的行动为孩子撰写了最好的教科书。在这个充满温度的服务圈里,每个就业故事都是民生答卷的生动注脚。
在入职后的回访中,张女士表示:
15分钟不仅是服务距离的丈量,更是服务初心的刻度。”
对于育龄女性群体再就业,大宁路街道“15分钟就业服务圈”建立起“全周期闭环服务机制”,以网格化触达破解需求盲区,以数字化赋能实现精准适配,探索出一条破解育龄女性再就业难题的创新路径。
网格走访主动发现
构建需求感知网络
街道将就业服务深度融入社区治理网格,在日常走访中重点关注育龄女性群体,着重挖掘“生育友好岗位”,通过“三个一”工作机制,即每月一次摸排走访、每季度一次名单筛查、每半年一次职业评估,动态建立《育龄女性就业服务档案》。
张女士的求职需求正是就业专员在社区亲子活动中捕捉到的,在了解到其“希望兼顾家庭与工作”的核心诉求后,就业专员当天便将信息同步给了就业服务站。该机制运行以来,累计建立育龄女性档案517份,识别潜在求职者202人,这为后续服务设计提供了数据支撑,确保真正实现从“人找服务”到“服务找人”。
分层分类精准施策
打造“数智”服务体系
针对育龄女性“弹性化、就近化、可持续”的就业特点,街道构建“岗位开发+技能提升+智能匹配”三维服务体系。联合辖区企业设立“妈妈岗”蓄水池,开发弹性工时、远程办公、项目制用工等岗位形态,如,为张女士推荐的“陪诊师”岗位,既可利用碎片化时间接单,又能发挥女性耐心细心的优势。开设短期职业能力提升培训,打造利用育儿间隙可学的“线上微课堂”,将培训课程拆解为15分钟短课,通过视频号推送学习,为提升行业竞争力打下基础。
同时,依托网格化走访建立的《育龄女性就业动态档案》台账,在上海公共就业招聘平台中筛选出高匹配岗位,最终通过精准推荐实现稳定就业。这种“数据驱动需求、算法赋能决策”的模式,让柔性就业服务既有精度更有温度。
“15分钟就业服务圈”不仅推动空间维度的服务覆盖,更是通过精细化、人性化的制度设计,着眼于育龄女性群体职业轨迹重塑。期待未来会有更多“张女士”点亮职业再出发的灯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