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被居民戏称为“停车像打游击”的石化街道四村小区,如今呈现出规范停车的崭新面貌。这个始建于上世纪70年代的老旧小区,通过党建引领下的“三驾马车”协同运作模式,历经半年攻坚克难,成功破解非机动车停放乱象,实现从“飞线充电”到“智慧充电”、从“见缝插针”到“规范入位”的治理蝶变。 破茧:“吐槽”中的治理蝶变 今年年初,石化街道深入探索党建引领“三驾马车”协同治理模式,推动物业治理朝着“更优质、更良好”的方向发展。四村居民区党总支书记桑树干说:“我们通过摸清底数打基础、靶向整治疏堵点、长效管理固成果这个‘三步工作法’成功实现破局。” 在全面摸排阶段,“三驾马车”组建8个党建微网格排查小组,逐楼逐道展开地毯式清查,采用“现场排摸+上门登记”双轨制,排查出小区共有电动自行车533辆,精准锁定120余辆无主车辆。同时,排摸发现居民“吐槽”充电桩数量不足、分布不均,51个充电桩存在故障,11个楼栋有充电缺口,这些数据为后续精准施策提供了科学依据。 攻坚:“三驾马车”破解“充电焦虑” 针对顽疾,“三驾马车”协同运作打出综合治理“组合拳”。首先对无主车辆启动“亮剑行动”,通过“线上+线下”全矩阵公告,成功认领40余辆,对剩余车辆开辟集中停放区。同时,社区同步启动“空间再造”,联合共建单位上海石化城市建设综合开发有限公司重新规划停车位,在小区出入口等非机动车流量较大的区域合理增设停车线,在外卖高频区增设专用泊位。 “故障率高”“维修不及时”“居民充电意愿低”……小区电动自行车充电桩改造工程同样成为治理突破的关键。业委会主任奚礼珍牵头物业、小区业主代表组成考察团队,经多方比选引入智慧充电系统。在404号等11个充电缺口楼栋率先试点新型充电桩,并将原有的2个室内大车棚的充电桩进行新旧替换。 改造后,新型充电桩采用“峰谷电价+自动断电”技术,充电费用下降了0.2元/小时,安全系数大幅提升,小区充电桩数量也从原有的300个增加到464个,实现“百米充电圈”全覆盖。 同样受惠的还有小区周边商铺。“这里街面没有充电桩,以前充电只能从店里拉根线。”房产中介陈经理老板回忆道。不久前,小区利用商户早10点营业、居民晚6点充电的作息差异,开放邻近商户的2号门、5号口充电桩,并通过上门沟通、发放充电优惠卡等柔性措施引导商户日间错峰使用。目前,小区周边超过80%商户已加入共享充电,安全隐患大幅降低。 固本:从“破窗效应”到“共治新篇” 为防止问题反弹,社区构建起“三维立体”长效管理机制。出台《非机动车停放管理公约》;组建以党员为核心骨干,业委会、物业公司、热心居民等共同参与的非机动车安全治理队伍;通过“专业社工引领志愿服务”,邀请退休老警察开设交通安全课,组织青少年创作停车主题墙绘,让文明意识生根发芽。 数据显示,治理后的四村小区非机动车规范停放率达92%,充电桩利用率大幅提升。“石化四村的实践为老旧小区治理提供了创新范式。我们计划将这一经验推广至石化街道26个居民区,形成可复制的党建引领‘三驾马车’协同运作的社区治理样板。”石化街道党工委书记、人大工委主任李伟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