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3日,由静安区图书馆与静安区作家协会联合主办的“静安讲坛”在静安区图书馆后四楼报告厅举行。著名儿童文学作家唐池子应邀以“看见自然,看见生命的光”为主题,结合个人新书《田野深处》的创作心得,分享引导孩子建立与大自然的深度链接,打开童年美学新视角的必要性和可行路径与方法。
去年出版的新书《田野深处》是唐池子历时三年田野调查的结晶。全书以散文的形式记录下她对自然万物的深度观察,每一篇文字都饱含对大自然的敬畏。
讲座现场,唐池子展示了自己大量观察自然时拍摄的照片,从麦穗抽芽到白鹭翩跹,从蒲公英种子飘散到落日余晖的震撼,让在座的大小读者们直观感受到自然之美。
“这篇文章讲述了一颗遗落石缝的向日葵种子,如何在密不透风的葡萄架下挣扎生长,最终冲破阻碍,在夹缝中迎来绽放。我们可以从这朵从不信命的葵花身上,看见大自然的强韧力量,看见生命的光。”
唐池子以书中的一篇散文《倔强的葵》为例,讲述了自己对生命力的理解。她说,生命的光辉从不因环境而黯淡,当我们教会孩子以自然的智慧面对挫折和困难,就能撕掉他们身上各种“灰色标签”,“像一个太阳一样点燃自己,发出自己最独特的生命光彩”。
唐池子坦言,创作《田野深处》不仅是文学表达,更是对“自然疗愈”的亲身实践。童年时期的自己性格害羞内向,甚至有些自闭,正是大自然的疗愈,给了她丰富的自足世界和无穷的创造力,帮助她突破自我,成长为一名作家。
“每个孩子都是天生自带原始创造力‘富矿’的个体。当孩子走出童年之门,步入成人世界,很可能被经验和成见所束缚,原始的创造力就会消失。”
唐池子建议家长,要引导孩子跟自然建立连接,从自然界当中寻找创造的快乐,获取智慧和力量。
唐池子还邀请参加讲座的《少年日报》小记者团团员和小读者一起分享他们观察自然的体验。孩子们现场讲述的竹笋破土、蒲公英飞舞、校园竹林生长等自然体验,进一步印证了自然观察和体验对于孩子情感投射与认知发展的重要性。
对于有家长提出的“如何平衡学业与自然”的困惑,唐池子建议家长放下焦虑,以“自然玩伴”而非“教育者”的身份与孩子共处。
“可以利用碎片时间引导孩子观察生活细节,如阳台种植、节气仪式、短途郊游等。哪怕只是赤脚踩一次泥土、追一场落日,都能在孩子心中埋下美的种子。阳光、雨露是治愈心灵的良药。当我们与自然重建连接,生命自会焕发内在生机。”
“乡野的风、气味、性情都和都市的风不同。乡野的风用那支芦苇一样的神笔,像丝绸般在我脸上轻描。不只像丝绸,还像云雾、丝雨、夜河的波。”
唐池子希望,《田野深处》能够成为读者走进自然的邀请函,让每个人在田野深处看见生命的光,也照亮自己的成长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