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秘上海百年工业遗存,讲好上海城市发展故事”“祖嘉博物馆珍稀馆藏的调查与科普教育设计”“分析我国外宣工作具体手法与叙事”“上海市AI助力老年人居家养老现状调研”……近日,复旦大学光华楼前的大草坪上人头攒动,蓝色棚子下,一个个摊位上摆放着设计独特的海报,展示“强国之路”思政大课2023级本科生践行课题作业成果。

在这里,693份海报囊括的694个践行课题按照科技创新与国家、社会、行业发展、人工智能与大数据等分成10个大类。3600多名学生来到现场,以海报为载体进行交流,实现思想和灵感的碰撞。每位学生手中还握有18张三类贴纸,可当场票选出“我最喜欢的课题”“最想进行交叉碰撞的课题”与“最能触发灵感的课题”三类课题。“中学生正处于人生发展的关键阶段,哲学是更好激发中学生思维潜力的重要方式。通过哲学,可以帮助中学生的思维开启一扇新窗口,塑造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哲学学院副院长徐波带领了一个8人团队开展“给中学生讲哲学——中学哲学教育实践”的服务类课题。据徐波介绍,截至目前,团队成员已在指导老师的带领下,先后前往复旦中学、复旦二附中等学校,协助教师开展哲学课程,并结合当下热点话题,联系经典与时代,鼓励中学生发现生活中的哲学智慧,让他们学会以哲学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去解释和反思现实生活中的事件。“我们会根据中学生的年龄特点,给他们讲解人工智能哲学,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的团队成员需要担任小组助教,组织中学生进行分组讨论,激发他们的思辨能力。此外,他们还会参与设计哲学话剧,举办哲学议题思辨讨论、哲学辩论赛、哲学冬令营等,或是带领中学生参观复旦大学资料室和哲学伦理实验室,帮助中学生直观感受哲学知识的实际应用。”值得一提的是,8位团队成员里,只有两位学生是哲学学院的,其他成员分别来自计算机科学技术学院、外文学院、新闻学院、管理学院、物理系、中文系等6个院系。徐波表示,这得以让学生们更好地发挥各自的专业所长,在集体合作中展现优势,将深奥的理论知识讲得生动有趣,帮助中学生更好衔接大学知识,也让自己的课堂所学学以致用。
“给中学生讲哲学——中学哲学教育实践”课题团队成员在交流分享记者了解到,本学期,复旦大学思政大课进入“悟”阶段。在上学期的“践”阶段,师生跨专业自行组队、开展践行课题;而在“悟”阶段,学生们则要把对现实问题的理解和思考转化为学术问题、研究课题或生涯思考,独立酝酿课题。在此过程中,694个已开展的践行课题根据课题性质、课题主题进行分组,完成了交叉讨论、墙报展示交流、深化思考、感悟总结等环节,也引导学生们围绕“我为强国建设能做什么、怎么做”主题进行了深入思考。
“你们的课题是以调研还是理论为主?”“欢迎来了解我们的课题”“这个课题有趣,我来投一票”。课题作业成果发布后,学生们还需自行设计,将所做课题以墙报的形式呈现,并由团队成员逐一上阵,介绍课题的选题来源、开展方法、创新成果等,这吸引了3600多位学生来到现场,拿着贴纸就“我最喜欢的课题”“最想进行交叉碰撞的课题”与“最能触发灵感的课题”三类课题进行现场票选。 
不到半小时,“科技强国之基因治疗让聋哑儿童听见”课题的投票区域已被投票贴纸贴满。“看到大家喜欢我们的课题很开心”,复旦大学23级临床八年专业的闫雨曦说。课题组通过临床调研,为耳聋的个性化治疗提供数据支撑和改进依据。“最后票选出的优秀课题成果,有机会在相辉堂北堂进行集中展示汇报。我们的课题能够站在相辉堂门口了!”复旦大学23级化学系的王馨怡将“交叉碰撞”选票投给了“复旦人和中国航空航天事业”,她说:“我觉得这种定性访谈的形式非常有趣,它让我们看到复旦如何参与国家重大工程,也帮助我思考未来的研究方向。”
据了解,在“悟”阶段,每个学生需要独立撰写一份总结两年“强国之路”思政大课“学思践悟”学习感悟报告、一份体现“悟”阶段学习效果和个人成长成果的个人创新设计与发展愿景报告。
复旦还将为本科生提供下一阶段的“发展计划包”,包括校内外学科竞赛、复芏计划(FDUROP)、研究生申请、留学项目、创新创业项目、创新大赛、挑战杯、职业规划大赛等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