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昆山街头艺人“持证上岗”,这一举措引发热议。持证是给艺术“上枷锁”,还是为其“开正门”?城市管理如何在秩序与活力间找到平衡点?
街头演艺是一座城市永不落幕的戏剧,一首情歌,一声吆喝,一曲演奏……都是城市烟火的点缀。相较于大剧院等高档场所的艺术活动,土生土长的街头演艺更像小打小闹,不系统、不专业,却也显得真实可爱,在寻常生活中让人们感受到情感的抚慰。
从“驱赶”到“发证”,是城市治理理念的升级。过去,一些街头艺术常因“无照经营”“噪音扰民”被城管劝离。如今,持证艺人可在指定区域进行表演,演出时间、音量均有明确规范,这种转变背后是治理逻辑的迭代:既赋予合法身份,又划定‘艺术红线’,在保障市民权益的同时,也让艺人吃下“定心丸”,体现城市精细化治理的智慧。
那么持证之后,如何让街头文化“活而有序”?其实,国内很多城市已在探索“破解之道”:上海“持证上岗”的街头艺人已从首批8位艺人扩展到380多位,新艺人加入前要先学“入门规矩”,签下“街演十四项承诺”。杭州布局了200多个常态化街头文艺演出点,固定点位,按流程报备,安保人员的参与,保证了街头文艺演出的有序管理。厦门鼓浪屿对持证艺人进行定期考核,实行末位淘汰。济南将对考证的街头艺人进行岗前培训,规范演出内容,合格后再发放证书。
还有人担心:艺术本该自由,审批是否扼杀创意?确实,街头表演作为一种草根文化,具有野蛮生长的特点,倘若经统一培训后千篇一律,或以规范名义被加以限制,则很可能扼杀掉街头艺人的创造力。城市管理者应做到的,是保护每位街头艺人携带的“个人光环”,鼓励他们以最个性化的内容、最地道的演艺来为城市赋能。
街头艺人持证,本质是一场城市公共资源的“确权实验”。它既非一刀切的禁止,也不是无条件的放纵,而是在秩序框架内为文化呼吸留出空间。当城市既能以绣花功夫精细治理,又能以海纳百川的胸怀包容多元,街头艺人手中的“证”,才能从一纸约束变为文化自信的勋章。
未来的理想图景或许是:市民转角遇见艺术,艺人抬头看见尊重,管理者手中握有尺度,这样的城市,才配得上“美好生活”的注解。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周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