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上观号 > 交汇点 > 文章详情

听·见|“何同学”不给好评,为何引发社会责任大讨论?

转自:交汇点 2025-04-15 18:57:27

4月11日,全网粉丝超千万的互联网博主“老师好我叫何同学”(以下称“何同学”)在社交媒体分享的一则生活随感,意外引发舆论风波。这位以科技创意视频走红的博主,因谈及自己处理网约车司机索要好评的经历,仅在微博单平台就遭遇掉粉2万的尴尬,相关话题更是直冲热搜榜首。这场看似偶然的“差评风波”,展现出当代网红经济中的深刻矛盾:在注意力即权力的时代,知名网红的社会属性终将超越个人属性,是放大自己的声音,还是传递更广泛的诉求,每个拥有“话筒”的人都将面临这一选择。

按照“何同学”的说法,自己过去面对司机的好评请求会口头答应却事后遗忘,如今改为直接拒绝,并将此视为克服“讨好型人格”的精神修炼。对于都市年轻人而言,这本是常见的心理成长过程,在私人聊天的场合,这样的话语往往会收获朋友们的会心一笑。但当它从一位粉丝量相当于中型城市人口的KOL账号发出时,其涟漪效应便呈几何级放大。

网友们的反应迅速分化为两个阵营。支持者认为,消费者有权拒绝任何形式的好评请求,这是市场经济的应有之义;反对者则犀利指出,当一位“顶流”青年偶像,将拒绝普通劳动者的合理请求称作“人格修炼”,其背后暗藏的傲慢令人不适。有不少网友提出更现实的考量:在平台算法将好评与司机收入直接挂钩的当下,头部博主的公开表态可能引发模仿效应,最终伤害的是那些为生计奔波的一线劳动者。

这场争议耐人寻味之处在于,当事人可能完全未能预料到,一段关于打车体验的闲谈,会演变成关于社会责任的严肃讨论。在传统人际交往中,我们享有“说者无心”的宽容;但随着互联网的高速发展、平台算法的崛起和流量逻辑的渗透,公众人物的言论时刻处于大众审视和解构之下。如今,顶级网红的单条动态常引发数百万乃至千万流量,当影响力与责任失衡导致“翻车”时,舆论巨浪对普通个体的冲击是分外无情的。

德国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曾提出“责任伦理”,当一个人选择以公众人物身份获利时,就必须预见自己言行可能产生的社会后果。一位月收入可能超过普通司机年收入的网红,轻描淡写地讨论拒绝好评的“心理成长”,认知鸿沟无疑会刺痛大众的神经。这场风波,本质上是对网红群体的又一记警钟——从嘲讽消费者“不够努力”,到调侃年轻人的求职压力,再到边炫富边“哭穷”,这样的例子不在少数。互联网经济下,很多有影响力的公众人物的出现,往往是因为踩中流量风口,其自身的关注度、影响力甚至财富,归根结底是每一个普通人的一次次阅读、一个个点击积累而来的,如果失去了受众的情感和价值认同,就要承受楼起楼塌的代价。因此,对知名内容创作者而言,如何成为真正的长期主义者成为亟待思考的课题,既要审慎表达避免歧义引发的形象危机,更需恪守言行准则,保持对劳动者的尊重与共情,防范舆论风险。

这场舆论风波更积极的启示,或许是让头部网红在追求个人价值实现时,同步考虑社会价值的增益。具体到网约车生态,如今真正需要讨论的或许不是“该不该给好评”的问题,而是以更高的视野,关注平台如何构建更合理的评价体系。具有专业分析能力的科技博主,不妨以此为契机,发起关于平台算法优化的讨论,比如薪酬计算方法、平台如何派单和扣点、不同网约车提供服务的标准、如何根据评价给司机提供反馈和改进建议等一系列问题,适配司机与乘客的双向需求,推动行业规则的透明化与人性化,让普通人的劳动值得被看见被尊重。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吴雨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