宅基地是农民的基本生活资料和重要财产,也是农村发展的重要资源。本市各涉农区在依法维护农户宅基地合法权益,严格规范宅基地管理的基础上,鼓励引导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及其成员,积极探索盘活利用闲置农房的有效途径,涌现了一批好的做法和典型,为优化土地资源效率、壮大集体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推动乡村振兴奠定了重要基础。即日起,上海三农推出“‘闲置’盘活”系列报道,敬请关注!
“哇,自己亲手做的奶糖那么好吃,我要留几个给家人分享!”“老师,您快来帮我看看,这块木头我这么锯对吗?”……与周围宁静的村庄不同,即便是工作日的白天,宝山罗泾镇洋桥村也总充满着孩童们的欢声笑语。每个上学的日子,都会有500多名学生与老师来到这里体验各类手工制作,参与劳动学习,周围的村民对此场景已习以为常。自从洋桥村改造稻米工坊,引入“第三空间”行知行劳动教育实践基地以来,每个工作日都能吸引大量师生走进乡村,给乡村带来人气与欢乐,也让原本在乡村“沉睡”的闲置农房重新焕发活力,成为“第三空间”拓展区域,农房功能转型升级,给村民带来持续增收。
活力产业带动闲置农房转型升级
地处宝山最北部的洋桥村,因毗邻江苏省浏河镇,素有“上海北大门”之称。由于地理位置等原因,这里并不存在近郊出租农房“一房难求”的情况。早在乡村振兴示范村建设初期,洋桥村就已经在做“引进优质产业,通过产业发展来盘活周边闲置农房”的布局。
“第三空间”原址是洋桥村的稻米工坊,在市级乡村振兴示范村建设过程中,工坊搬迁,洋桥村便将这里打造成为乡村稻米文化展示馆。“展示馆打造只是当初建设时的初步计划,最终还是希望把场地优化后能够引入优质产业,给村集体带来持续收益。”洋桥村党支部书记张磊介绍说,在了解到宝山区教育局计划在乡村振兴示范村内打造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后,村里当即决定拿出展示馆,争取把产业留下来。
经过多次调研比较,双方达成共识。2022年底,在对展示馆内部做简单调整后,“第三空间”正式启动,并在几轮压力测试后,最终将单次学生体验人数确定在500人。与此同时,村内闲置的“百年老宅”也在这次产业转型中获得二次利用,成为教育产业的延伸区域。“第三空间”负责人看中老宅的文化价值,将老宅打造成非遗文化传承中心,让孩子们可以在其中沉浸式体验非遗制作,不定期在老宅中开展非遗主题活动。“这里有老灶头,可以很好地还原我们罗泾非遗四喜风糕的制作场景。”张磊说,洋桥村对“百年老宅”做了修旧如旧的外立面维护,同时对内部做了空间优化,同时还联系了12名宝山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计划开展“一月一非遗”,进一步丰富活动内容,拓宽受众人群,让更多人参与其中。
如今,除非遗文化传承中心外,“第三空间”还将另一处闲置农房转型改造成为“古法制香”手工坊,聘请专业老师教授线香制作等,用于开展小范围的亲子家庭、企业团建等活动。
“第三空间”试运营期间,由于周边并无餐饮店,带教老师、运营职工们需要每天自己带饭,午餐用餐问题急需解决。在与洋桥村干部反映后,洋桥村当即对村域内闲置农房进行排摸,经过与村民多次沟通,为“第三空间”提供了合适的场地。在对内部空间完成改造后,“泾泾有味”食堂应运而生,“第三空间”职工与学校老师的用餐问题得到解决。该食堂还设想对外营业,让周边的村民也可以选择到此订餐,享受产业振兴给村民带来的福利。
“这些农房得到二次利用,可以说是乡村与企业的双向奔赴。”张磊说,一方面是乡村根据企业发展需求,做好服务,在村域范围内积极为其提供场地,把企业留下来;另一方面,也让乡村土地得到高效利用,为村民带来实打实的增收。以“泾泾有味”食堂为例,过去该农房主人因工作外出,房屋委托亲戚分租给三户外来人员,每月租金总收入为600元,且受人员流动等因素的影响,租金收益并不稳定。如今整租给“第三空间”后,年收入可达2.5万元,单次合约就签订了十年,收益更稳定,金额还得到大幅提升。
“家门口就业”提升村民幸福指数
更让当地村民感到欣喜的是,“第三空间”的入驻,不仅唤醒了乡村沉睡的房产土地等资源,还给村民带来了就业的机遇,让不少村民实现了“家门口就业”,家庭关系变得更和睦,邻里关系也暖了起来。
“以前我长期在外面打工,哪里需要木工我就到哪里去干活,早出晚归,挺辛苦的。现在年纪大了,孩子们都不让我出去干活,在家又闲不住。没想到现在不出村就能有活干,收入还不少。”今年60多岁的杨师傅从事木匠工作已有40多年,是“第三空间”的木工老师,负责教孩子们了解并动手制作榫卯结构的木制品。杨师傅十分珍惜这份工作,每天都会提前1小时到岗,仔细地为每一块木材做好划线、检查好学生用的工具是否有损坏,盘点好上课所需要的耗材,做好充足的教学准备。“每天和孩子们在一起很开心,时间过得特别快。”
今年43岁的张女士也是洋桥村的村民,过去为了照顾孩子成长,她放弃了工作成为全职妈妈,整天足不出村围着家务打转。在女儿步入职场后,她也萌生了重新就业的念头,看到“第三空间”发布招工启事后,她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前去应聘,并顺利通过了培训。“现在每一天都很开心,可以和同事交流工作,探讨照顾家庭的心得,有什么不开心也有人可以倾诉排解。”她说,这份工作不仅可以提高家庭收入,还能给自己带来许多情绪价值。
不仅如此,“第三空间”“朝九晚三”的工作时长也十分契合年轻妈妈照顾家庭的需求。“每天送完孩子上学过来上班,下班后还可以赶上接孩子放学,完全不影响带娃。”
初期,“第三空间”在课程开发上也充分调研了当地村民需求,根据洋桥村与周边村民的技能特长,对照劳动课程标准,开发了不少特色课程,如建筑研学、豆腐制作等,进一步提升村民再就业机会。经过“第三空间”原团队12名员工的课程开发与传帮带,当前已新招募了50多名洋桥村及周边乡村的村民担任课程主讲与助教老师,主要为年轻全职妈妈与乡村手艺人,共计新增60多个岗位助力罗泾乡村振兴示范片区村民再就业。
“我们还在与‘第三空间’探讨进一步盘活村域资源的可能性,计划打造学生住宿区域,拓展研学的功能和空间。”张磊说,作为罗泾镇乡村振兴示范片区的重要一环,洋桥村会用好村域自然禀赋与产业优势,全力推动一三产业融合,带动村级经济和村民就业,为洋桥村与示范片区产业发展开拓新路径。
文:施勰赟
图:李耀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