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沪郊,有一批蔬菜、食用菌生产园区,融合江南水乡风情与现代科技,采用先进的生产管理模式让蔬菜、菌菇茁壮成长,为大都市“菜篮子”保供应、提品质,带动周边农户增收致富。近日,上海蔬菜食用菌行业协会携手多方力量,筛选出11家“美丽菜园”建设单位。让我们走进这些“美丽菜园”,聆听泥土下的故事,感受农业发展的澎湃力量,探寻蔬菜食用菌行业高质量发展之路。
“上海绿椰农业种植专业合作社的华丽转身,得益于我们掌握了真正的核心竞争力,这与一系列农业科技创新项目的试点推行、产学研一体化的大力支持是分不开的。”上海绿椰农业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刘永军说。
坐落在黄浦江二级水源保护区内的上海绿椰农业种植专业合作社成立于2011年,现有芦潼、星浜两个生产基地,蔬菜种植面积545亩,拥有设施蔬菜大棚700多个,建有数字模块化鱼菜共生生产系统示范基地7200平方米。
经过14年的不懈努力与创新,合作社已成功获得国家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农业农村部信息化示范基地(生产型)、上海市农民专业合作示范社、上海市市级蔬菜标准园等称号,成为青浦区乃至全市在蔬菜种植领域绿色规模化生产、数字模块化创新的行业标杆。
不断迭代更新的“鱼菜共生示范系统”
在“鱼阡陌”数字农业鱼菜共生示范基地内,基地工作人员介绍:“一个40立方米的桶,一年可以养殖1200公斤的鲈鱼,如果整个基地的水域都用来养殖鲈鱼,年产量在16000公斤左右。”
“到现在我还记得当时培训老师的一句话:种养结合可以提质增效。”2015年,刘永军在市农广校参加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时,第一次了解到种养结合案例,老师的一句“提质增效”给了他极大的触动和灵感。
考虑到传统大棚种植的土地,持续的耕作会让肥力透支,容易引起土壤板结,如果可以用种养结合的方式,既能解决土壤肥力问题,又能实现提质增效,一举两得,何乐而不为?
刘永军决定尝试鱼菜共生技术,这对刘永军来说是一个挑战,有资金运转压力,也有技术研发失败的风险,但合作社发展的停滞不前迫使刘永军自我加压,务必开发出这个打破常规农业思维的项目。
从2015年开始研发新型鱼菜共生这一生产模式,到2023年建成第三代数字化鱼菜共生示范系统,之后又将其应用到常规蔬菜设施大棚中,通过预埋管道,实现不同区域的鱼池和蔬菜实现“共生”循环,为系统的广泛推广提供可能,10年来,合作社紧紧围绕着数字化、信息化等关键要求,不断创新生态循环农业鱼菜共生模式,将物联网、边缘计算、云计算、大数据分析以及人工智能等信息化数字化技术与鱼菜共生模式各个环节实现了有效融合。
每套鱼菜系统中,都装有一个“魔盒”,可实现对大棚内空气温度、水溶氧量、pH值等数据的实时监控,各类数据第一时间被发送到云平台。一旦某一项指标出现问题,便开启自动报警,管理人员收到信息后可以第一时间采取应对措施。目前,不断迭代更新的鱼菜共生示范系统基本已完成3.0版本的蜕变,4.0版本雏形已现。
水温多少?水质如何?氧含量多少?……在办公室,基地工作人员通过电脑、手机等信息设备可随时实现“线上看护”,预测预警和统计分析同步进行,数字模块化技术得到落地实现。
单品规模化的绿色种植
单品规模化,是绿椰合作社在蔬菜种植上的又一个亮点。芦潼基地380亩的种植区域,几乎全部种植“上海青”单一品种绿叶菜,星浜基地则种有菜心200多亩。
刘永军表示,单品规模化不仅有利于节约成本、提升种植技术,从而提升菜品的品质和市场竞争力,更重要的是便于推广机械化,实现“机器换人”。
合作社积极推进蔬菜机器换人,于2023年度成为上海市蔬菜绿色生产“机器换人”示范基地,绿叶菜蔬菜全程机械化率达68.72%。
在日常管理中,基地生产管理采用“六化”,即企业制度规范化、操作流程标准化、生产技术科学化、耕作过程机械化、产品营销品牌化、环境保护生态化,绿色种植的优势是较高的绿色产品认证,目前,基地绿色产品认证率在85%以上。
“头雁”合作社的溢出效应
作为本市第一批“头雁”学员,刘永军在发展合作社的同时,不忘初心,扎根农业、反哺农村。近年来,带动周边农业人员就业200多人,带动周边农产品销售2000余亩,开展农业培训、科普教育40000余人次,企业在不断壮大的同时也充分展现了社会责任。
随着“鱼菜共生”模式的宣传推广,刘永军和他的团队成了“红人”。前来参观的学校老师对刘永军说:“这样的鱼菜共生系统非常适合在学校里作为科学课程让孩子学习,如果能有一些小模型能够让学生亲自拼装操作就好了!”
杨浦一所中学邀请他们进课堂讲授农业知识、演示鱼菜共生系统,受到师生的一致好评。
基地作为上海市学生劳动教育基地、青浦区学生劳动教育基地、青浦区科普教育基地,已与旅行社、教育机构等合作,与上海市控江中学、陈伯吹实验学校、青浦高级中学等多所学校达成校企合作协议,开展相关传统乡土文化、农业技术、民俗风情和农耕文明等研学、亲子游等活动。
文:许怡彬
图:杜洋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