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岁的白领张先生体检发现1.2cm胆囊息肉,因工作繁忙拖延复查,一年后手术时病理已是腺瘤性息肉伴早期癌变。
警钟敲响!
体检发现胆囊问题需高度警惕
胆囊结石患者癌变风险是常人的13.7倍,尤其是单发大结石(直径>3cm)或病史超过10年者;或者,胆囊息肉若基底宽、增长快(>1cm)、合并胆囊壁增厚,恶性风险显著增加。
而且,更为重要的是——近年来,胆囊癌的年轻化趋势引发关注。
尽管胆囊癌整体发病率仍以中老年为主,但临床中30-40岁患者比例有所增加。
不良生活习惯是重要诱因:长期不吃早餐导致胆汁淤积,胆固醇沉积形成结石;高脂饮食刺激胆囊频繁收缩,加速结石生成;熬夜扰乱代谢节律,削弱胆囊排空功能。
这些隐患如同“温水煮青蛙”,为癌变埋下伏笔。
由新华医院普外科全志伟教授牵头联合国内多家知名胆道中心制定的《胆囊良性疾病外科治疗的专家共识》指出:胆囊结石无论症状均建议手术;息肉超过1cm或短期内迅速增大需立即干预。
年轻人切莫因“无症状”掉以轻心,早诊早治才能阻断癌变链条。
胆囊结石是常见病,我国患病率高达10%-20%。许多人认为“不痛不治”,实则隐患重重!
无症状≠无风险:无论是否疼痛,结石都会持续刺激胆囊黏膜,可能引发胆囊长期持久的慢性炎症,增加胆囊癌风险。
规范化治疗是关键:《胆囊良性疾病外科治疗专家共识》强调,胆囊切除术是唯一根治手段,微创技术成熟,术后恢复快。
腹部隐痛、消化不良、莫名消瘦……要知道,胆囊疾病与胃病症状常混淆,常常被误会。
其实,仍有一些细节可帮助分辨:胆囊问题疼痛多位于右上腹,进食油腻后加重,可放射至右肩背;胃痛则集中于中上腹,与饥饿或饱胀相关。
年轻人症状不典型,或因胆囊代偿能力强,或误将不适归咎于“压力大”。
若出现黄疸(眼白、皮肤发黄)、持续发热、体重半年内下降超10%,或B超提示胆囊壁不规则增厚,必须立即就医。
外卖多高油高盐,久坐阻碍胆汁排泄,压力诱发代谢紊乱,三者叠加如同“致癌三重奏”。
长期点外卖、久坐不动、压力大的人群堪称胆囊癌“高危人群”。
如何评估自身风险?是否有胆囊结石/息肉病史?直系亲属是否患胆道肿瘤?是否长期暴露于化工环境(如橡胶、纺织行业)?若符合任意一项,建议每年进行肝胆B超筛查。
调整饮食+规律运动+定期体检=“三重防护盾”
调整饮食结构、规律运动、定期体检,是抵御癌症风险的“三重防护盾”。
常规B超可发现胆囊壁增厚、息肉或结石,可以初步判读出胆囊有无异常,但要想诊断胆囊癌,通常需结合超声造影、增强CT或MRI、或者PET-CT进一步诊断。
高危人群需重点关注:胆囊结石或慢性胆囊炎患者;胆囊息肉>1cm或快速增大者;有胆道肿瘤家族史者;长期接触致癌物或肥胖人群。
由新华医院普外科牵头制定的《胆道恶性肿瘤全程规范化管理的中国专家共识》认为:筛查不是“走过场”,高危群体的规律随访监测是救命的关键。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普外科倾力打造的科普微电影《无胆英雄》,日前正式上线。
这部由普外科龚伟教授团队联合专业影视团队制作的微电影,通过胆囊癌患者的真实案例改编而成,用触动人心的故事,揭开胆囊结石规范化治疗的重要性,警示忽视胆囊癌变的潜在风险。
本项目得到了上海市健康科普人才能力提升专项(JKKPYL-2023-B02)资助。
主人公王成,是一位40岁的销售,同时也是一位普通的上海单亲父亲,长期饮食不规律、暴饮暴食,体检查出胆囊结石却因惧怕手术选择“秘方”治疗。
他爱女心切,却在拖延中让结石悄然演变为胆囊癌。
当女儿因角膜移植重获光明时,王成却因晚期癌症离世,最终选择捐献眼角膜回馈社会……
影片通过跌宕起伏的剧情,展现了讳疾忌医的代价与医学科普的意义,更传递了“科学治疗,珍爱生命”的深刻主题。
王成的故事警示我们,疾病面前,年轻从不是“免死金牌”。
要知道,胆囊癌早期症状隐匿,多数患者确诊时已晚期。
若发现以下情况,务必及时就医:
长期胆囊结石或慢性胆囊炎病史;
右上腹持续疼痛、黄疸、体重骤降;
影像学检查提示胆囊壁增厚或占位。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普外科同时也是上海市胆道疾病研究中心、上海市胆道疾病研究重点实验室,长期专注于胆囊癌综合治疗。通过多学科协作(MDT)团队,联合手术、药物治疗、介入治疗、放射治疗等综合手段,为胆囊癌患者制定个性化诊疗方案,显著提升生存率。
撰稿:新华医院普外科 杨自逸
审核:新华医院普外科 龚伟、王雪峰、吴向嵩
门诊预约请点击链接☞:普外科门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