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上观号 > 上海静安 > 文章详情

改造后→上海火车站旁这条地下通道焕新“亮”相!市民路过:安全又安心!

转自:上海静安 2025-04-16 17:07:58

傍晚时分,推着行李箱的大学生小陈在大统路地道口停下脚步。暖黄色的光线透过穹顶洒下,照亮了墙面上的金属浮雕,上海邮电大厦、上海火车站等地标的轮廓在光影中若隐若现。

“以前赶火车都是匆匆走过,现在真想好好欣赏一下。”

他举起手机,高兴地将这一“静安新发现”分享到社交平台。

近日,历经半年的精心改造升级,大统路地道以全新面貌向市民开放。这条紧邻上海火车站、贯通铁路南北的城市交通要道,不仅完成了功能性的全面提升,更摇身一变,成为一条充满魅力的“可阅读”文化长廊。

光影交织,诉说城市文化故事

大统路地道分为东、西两段,每段长约180米。步入其中,仿佛置身时光隧道——蜿蜒的苏州河水在墙面上“流淌”,串联起上海邮电大厦、苏河一号、金融购物街、光复路909号、上海火车站、安远路桥、昌平路桥、静安国际中心等城市地标剪影。在LED灯带的勾勒下,呈现出如晨光般柔和的质感。

据设计单位负责人介绍:“大统路地道承载着连接区域交通、服务大量人流与车流的重任。我们把上海火车站与天目西路街道的地标元素分别融入东、西两侧墙面设计,使其形成一个连贯整体,既展现了区域的历史底蕴,又呼应了现代都市的发展风貌。”

记者看到,除建筑地标外,墙面还增设了法治宣传标语。这些标语采用可替换的亚克力材料,既便于随时更新内容,又降低了维护成本。

天目西路街道司法所工作人员表示:“我们打造法治墙,是希望行人在漫步时接触到法治思想,从而提升街道的法治文化氛围。今后,我们会定期更新墙面标语,让这个空间始终充满活力。”

绿色智能:打造“舒适”的地下空间

改造后的大统路地道,

蕴含着诸多“科技密码”。

建筑剪影采用3D打印金属面,提升墙面质感的同时,耐用性远超普通材料,能有效避免非机动车通行时对墙面的碰撞损伤。而且,这些金属板材和亚克力宣传标语的原材料均可回收利用,大幅降低资源消耗和环境影响,充分彰显低碳环保的设计理念。

针对地下通道普遍昏暗的问题,设计团队依据墙面装饰造型,特别增加了节能LED灯光。这些灯光不仅改善了通道内的照明条件,而且与智能控制系统相结合,晚上6点自动亮灯,9点自动熄灭,最大程度减少了能源浪费。

“大统路地道通道狭长,原本灯光昏暗,设计时,我们选用3500K至4000K色温的LED光源,保证亮度的同时,避免光线过于刺眼,让市民在穿行过程中拥有舒适体验。”设计单位负责人表示。

顶部的波浪形格栅同样“暗藏玄机”,它借鉴了音乐厅设计中的“建筑声学导流”原理,既有效解决了地下空间常见的回声问题,又寓意着“海纳百川”的上海城市精神。

潮汐式施工,尽显民生关怀

“大统路地道是连接火车站南北广场的唯一人行通道,如果东西两侧同时封闭施工,会给往来旅客和行人造成极大不便。”回想起半年前的开工场景,天目西路街道社区管理办负责人仍历历在目,“当时,我们想到用潮汐式施工方式来推进项目。”

最终确定的施工方案十分巧妙:采用潮汐式施工法,先封闭东侧通道进行样板段施工,待西侧流量高峰时段再动态调整作业面。这种“见缝插针”式的施工,让改造期间的通行效率始终保持在日常流量的70%以上。

而施工期间,各部门协同合作,街道管理办负责具体项目实施,区绿化市容局负责方案评审、立项及协调沟通,区市政工程和配套管理中心负责现场封闭建设的指导,街道党群办、司法所提供宣传内容。同时,通过居民代表座谈会、线上问卷等方式收集意见,保证设计方案既接“地气”,也有“人气”。

据悉,项目于2024年8月正式开工,2025年4月顺利完工,历时仅半年多,高效完成建设任务。

长效运维,激发空间活力

面对焕然一新的地道,天目西路街道管理团队早已为其长远发展做好规划。

“接下来,我们将成立由居民、商户代表组成的监督小组,让他们参与设施使用反馈,提出改进建议,形成共建共享的治理模式。”

管理办负责人告诉记者,比如,目前东侧墙面上展示的是“我的天目我的年”天目西新春摄影大赛获奖作品。后续,我们会继续征求群众意见,以此决定下期更新内容。

同时,街道还将定期更新墙面宣传标语与艺术装置,并结合静安历史文化主题策划临时展览,进一步增强空间活力。此外,街道联合区绿化市容局加强日常保洁工作,增设绿植养护与灯光维护专项预算,形成环境维护的长效机制,全力确保地道的景观品质始终如一。

从单纯的交通要道,到充满人文气息的文化长廊,大统路地道的蜕变,生动诠释了城市更新的深刻内涵:当基础设施融入人文关怀,当历史记忆与现代生活完美融合,城市空间便被赋予了超越物理形态的强大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