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我气……透不出来……”、“余主任!快救救我父亲!”同济大学附属同济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余莉副主任的专家门诊来了一对特殊的父女,焦急的女儿用轮椅车推着她的父亲蔡先生,而此时蔡先生像离开水的鱼费力的呼吸着空气。“三凹征”,这是大气道梗阻!余莉快速做出了初步诊断,一边快速询问病史查体,一边下达抢救措施,吸氧、联系抢救室接病人、准备无创呼吸机、气管插管及气管切开物品、耳鼻喉科头颈外科会诊喉镜检查、颈部CT、呼吸科重症监护室做好收病人准备……很快颈部CT传来图片,可见明显气管狭窄。原来蔡先生3个月前不幸遭遇车祸造成全身多发伤,在重症监护室抢救,期间气管切开呼吸机治疗。经过1个月的精心救治,蔡先生成功拔除气切套管康复出院。但是最近1个月蔡先生总感觉“气不够用”,从刚开始走路气喘,逐渐发展到现在躺着不动也呼吸困难,蔡女士在网上预约了余莉的专家门诊。此时诊断明确,蔡先生应该是气管切开后气管置管反复刺激局部黏膜造成疤痕增生,从而形成气道狭窄。患者刚开始呼吸困难不明显,症状进行性加重,等到气急明显时气道狭窄往往非常严重。颈部CT清晰显示:患者气管切口下方环形狭窄仅仅剩余5mm通道,就像患者一天24小时在通过一个饮料管进行呼吸,难受程度可想而知,如果再有痰液刚好阻塞狭窄气道,那患者很可能快速窒息死亡。
患者收入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重症监护室后,徐镶怀和余莉两位主任立即联系胸外科、医学影像科、麻醉科、耳鼻喉头颈外科、内镜诊治中心等多学科会诊讨论,一个个困难摆在面前:患者高龄;大病初愈体质虚弱;气道狭窄呼吸衰竭麻醉风险极高;狭窄位置高无法气管插管,麻醉后呼吸支持难度大;术中血块或分泌物可能会阻塞仅有狭窄通道造成窒息;术中处理增生黏膜可能损伤正常气道结构造成气道塌陷甚至穿孔等并发症、外科手术气管切口可能再次疤痕狭窄……
最终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气管镜介入团队勇挑重担,制定了全身麻醉喉罩机械通气下气管镜介入微创治疗的方案,拟定气管狭窄处电刀局部切割+冷冻+球囊扩张的策略。“这种病例最危险的地方在于,稍有不慎就可能造成气管完全闭塞。”陈强医生解释道,“我们必须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尽快解除气道狭窄病灶 ”。
“滴,滴,滴”在手术室监护仪有节奏的伴奏下手术开始:
“病人已麻醉,喉罩插管顺利,通气量偏低,指末氧稳定”
“气管阻塞就剩个小洞了,气管镜都无法进入”……
“呼吸机供氧浓度调低,准备电刀”、“好,慢慢来”……
“注意冷冻治疗时间,注意预防出血”……
“现在气道已经打通一些,上球囊扩张,每次60秒,球囊扩张的时候气道阻塞病人无法通气,麻醉师注意心率和血氧啊” “好的!”……
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气管镜介入团队骨干陈强、吴继光两位医生与麻醉科和内镜诊治中心密切配合,在全麻下对患者进行微创治疗,手术安全顺利,治疗后患者主支气管内经扩张至12mm,麻醉苏醒后患者呼吸困难症状完全消除。
电刀切割
球囊扩张
治疗前
治疗后
术后1周复查气管镜气道狭窄处稳定,局部巩固治疗后患者顺利出院。患者女儿激动的拉着我们反复表达感谢,老蔡也激动的说“同济医院给了我新的生命!欢迎你们来崇明做客啊!”
“呼吸不畅不是"恢复期的正常现象",当出现持续性喘息、活动后气促、反复肺部感染等症状,尤其是有气管切开、胸部外伤史的患者,需警惕气道狭窄风险。早诊断、早干预,才能避免病情恶化,大大降低手术风险”。余莉教授提醒道,“呼吸困难是一种常见的临床症状,持续且逐渐加重的呼吸困难往往提示严重的心肺疾病,常见于各种肺脏疾病造成呼吸衰竭或各种心脏疾病造成心功能不全,一定要足够重视并且到医院进行相关检查。”
本次成功救治,不仅彰显了同济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气管镜介入团队的精湛技术和快速反应能力,更体现了多学科协作的卓越水平和以患者为中心的一流医疗服务。
吸气三凹症是指吸气时胸骨上窝、锁骨上窝、肋间隙(或腹上角)出现明显凹陷的现象,是一种典型的吸气性呼吸困难体征,提示上呼吸道(如喉部、气管)存在部分梗阻或狭窄,导致吸气时胸腔内负压显著增高,周围软组织被“吸入”形成凹陷。警示信号:出现三凹征提示气道梗阻已较严重,需立即就医,切勿拖延。若身边有人突发三凹征,尤其伴随面色青紫、无法说话或咳嗽,往往预示着误吸异物造成气道梗阻,需立即拨打急救电话,同时尝试清除可见异物(如手指掏出或海姆立克法),为抢救争取时间。
图文|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
编辑|张鹰妮
责任编辑|谢壮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