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6日,老港镇农民集中归并安置点项目开工,首批40幢统一风格的农民住宅打下地基。这是浦东新区首个在农村集体土地上自主开发的农民集中归并安置点,将通过土地资源的高效利用,促进乡村居住环境的蝶变。
首批建设40幢村民住宅
安置点项目坐落于老港镇郊野单元(村庄)规划的大河乡村单元,东至白龙港、南至宣黄公路、西至建中路、北至老港中学。项目建设基于2019年6月获批的《上海市浦东新区老港镇郊野单元(村庄)规划(2017—2035年)》。按照规划,农民集中归并安置点总用地面积达11.14公顷,建设用地面积为6.68公顷,未来将为全镇符合新建条件的约446户村民提供温馨家园。
此次开工的一期项目规划建设40幢村民住宅。考虑到村民生活的便利性和舒适性,除了住宅建设,项目还将配套建设1栋1800平方米的公共服务中心及其它配套用房。
为了推进项目落地,老港镇克服了诸多困难。其中,跨村建设统筹、建设用如何地落地是关键问题。2022年1月,大河村村民代表会议表决通过,将农村集中归并点土地从村委会经联社名下转移至镇经联社名下,为项目建设奠定基础。
在规划过程中,面对郊野单元规划中建设用地刚性指标未明确范围的情况,老港镇结合设计方案,在不突破建设用地总量的前提下,优化项目四至范围及布局,并通过合理安排首期启动区,确保了项目可分阶段有序批复、实施。经过区、镇多部门对农户资格的严格审核,最终确定首批40户符合建房条件的农户。
村民全程参与项目建设
建港村村民夏海慧是该项目的首批受益者之一。他告诉记者,自己属于无房户,父母位于建港村的老宅只有60平方米建筑面积,却一度居住了父母、哥哥一家三口以及自己一家四口,生活非常不便。为缓解住房拥挤,自己一家多年来只能在外租房。“多亏有这个项目,真正解决了我们的住房问题,实现了我们的‘安居梦’。”
在项目建设期间,夏海慧将作为村民监督员,与其他监督员定期前往施工现场,对建材质量、建设规范等各方面进行监督。事实上,早在项目推进前期,包括夏海慧在内的众多村民就已经参与到项目设计中。前期,老港镇充分尊重民意,代建、设计等多部门每月召开两次专题会议,与村民沟通,统一建设意愿。
在规划设计上,项目团队结合区域乡土风情,因地制宜开展集中居住点风貌和建筑设计,同时广泛听取村民意愿,保持乡村风貌和建筑肌理,延续“江南水乡、田园风光”的特色风貌,让村民们既能享受现代化的居住条件,又能留住浓浓的乡愁。
“比如房型设计,前前后后至少更改了四五版才最终敲定。村民提出希望有固定停车位,因此最终方案每个院子都有固定车位,周边也设计了机动车位和停车场。”夏海慧说,“之后我们村民也会全力配合施工单位,期待项目早日竣工,大家可以入住新家。”
接下来,老港镇将按照统一规划、统一建设、分步实施的方针,根据村民的申请情况逐步开展二、三期项目,托起更多百姓的“安居梦”。未来,随着农民集中归并安置点项目的逐步建成,这里将打造成乡村振兴的生动样板——崭新的农民住宅、完善的公共服务设施、富有特色的乡村风貌,村民的居住条件将大为改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