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一些农村家庭随时代变迁、扩张,老的宅基渐渐住不下了。新批建农民房受制于周边没有合适的土地空间等原因,往往需要经历漫长等待。于是,乡村产生了一些“无房户”,在一段时间里只能租房度日。
浦东新区老港镇重点排摸了这一群体的实际需求,并按照规划,在大河村设置了总用地面积达11.14公顷的农民集中归并安置点,这是浦东首个在农村集体土地上自主开发的农民集中归并安置点。
4月15日,该安置点一期工程正式开工建设,预计将建成40幢村民住宅,1栋1800平方米的公共服务中心及其他配套用房。首批40个“长期无房”家庭,将从此拥有属于自己的家。
在前期调研中,老港镇发现辖区内有约446户符合新建农民房条件的家庭,由于种种客观原因迟迟无法新建。夏海慧是比较典型的例子。此前他和父母、兄长一家就住在村里自家的宅基上。2018年,夏海慧的第一个孩子降生,三个家庭住在一起就逐渐显得有些局促了。于是,夏海慧开始申请新建房屋。无奈,村里前前后后可用的土地都已经造了房子。夏海慧就只好带着妻儿搬到镇上租房子住,一个月的租金在1800元左右。
由于夏海慧一家在外过渡已长达7年时间,作为符合建房条件村民中情况较为紧急迫切的,此次安置点项目动工,他有幸被纳入第一批。
“听说房子年底差不多可以造好,明年五月左右可以交付。我计划是一交付就装修,争取在2026年的国庆节前,带着孩子搬进新家。”夏海慧说。
因家里有两个符合申请新建条件的人,此次夏海慧得以申请到90平米的房子。房子的建设单位为上海浦东新区老港经济联合社,施工单位为浦东新区建设(集团)有限公司,房屋的建设费用由村民自担,90平米的房子,夏海慧只需要支付20余万元建设费。
上海浦东建筑研究院有限公司主创设计师曹英楠介绍,此次作为项目的设计方,考虑到乡村居民有保留“宅前屋后小庭院”的生活习惯,即使是45平米的一室户,也在宅基地范围内给老百姓建设了独立的院子。
“本次设计一共有4种户型,45平米、90平米、135平米、180平米,分别针对不同情况的申请家庭。然而实际建设中,45平米的家庭占绝大多数,有限的面积内如何给大家提供更多可利用空间就成了设计的一个重点。”曹英楠说。此外,房子还将以框架结构进行建设,方便房子的主人根据将来的使用习惯、功能,对内部结构进行调整。
记者从老港镇政府了解到,4月15日开工后,整个项目团队将加紧工期,确保早日交付,后续的评估、设计、建设也将尽快跟上,以便有更多老百姓可以早日住进自己的房子。
– END –
往期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