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赏魅力沪郊新画卷,共享海派乡村新生活。上海市农业农村委员会联合多个涉农区农业农村委员会及经营主体,与上海人民广播电台合作推出《海派乡村新图景》系列融媒专题报道。
承载着6000多年厚重历史的青浦区赵巷镇崧泽村,是上海历史开篇的关键见证者。作为崧泽文化的诞生地,其土壤中深深扎根着马家浜文化、崧泽文化以及良渚文化的基因,孕育出上海“第一人”“第一房”“第一稻”“第一井”等诸多创举。
如今,站在时代的新起点,在乡村振兴与文旅融合的时代浪潮下,崧泽村以整村运营模式为手段,打破历史与现代的壁垒,打造“崧泽映巷”全新文旅项目,将古老文化以全新的姿态融入现代生活,展现出文化传承与创新发展的生动实践,探寻续写辉煌的崭新篇章。
遗址上的上海崧泽遗址博物馆
在崧泽村的一片绿地之中,上海崧泽遗址博物馆静静坐落,显得格外安静。其外观大气,又设计得不拘一格、高低错落,黄色参差的墙面仿佛在无声诉说着6000年的悠久历史。
据悉,这是一座建于考古原址上的史前遗址博物馆,开馆已十余年。博物馆讲解员介绍,“崧泽”意为吴淞江流域湿地中的一块高地,有着“上海之源”的称号,博物馆中心是一处葬有一百多座五六千年古墓的大型墓地,原址原建,这样的博物馆在上海也是第一座。
崧泽遗址自下而上堆积着马家浜文化(六千多年)、崧泽文化(五六千年)、良渚文化(四千多年)以及零星的西周春秋时期遗存,在此发现了上海第一村、第一人、第一房、第一锅肉等珍贵文物。
漫步馆内,还能惊喜看到中国最早的水井、最早的粳籼两种栽培稻、最早的家猪、最早的玉琀等,丰富的展示凸显出崧泽古文化遗址的深厚底蕴,吸引众多游客前来探访。
“整村运营”打造“崧泽映巷”
为利用好“崧泽”这一高辨识度的“文化IP”,2023年10月,互集文旅集团与赵巷镇政府签订合作框架协议,推动崧泽村乡村振兴和文、旅、商三产融合项目落地。互集文旅集团作为崧泽村整村运营第三方,联合赵巷镇政府,以文化底蕴为主线助力崧泽村推进市级乡村振兴示范村创建工作,共同打造“崧泽映巷”乡村振兴旅游项目。
“村委会出面,通过农民集中上楼的方式盘活了农村闲置土地,并保留了72栋楼用于运营方开发建设。”崧泽村党总支委员顾士婷表示,村委会在镇政府的指导下,不断优化营商环境,为运营方推进项目解除后顾之忧。
“映巷”一词,“映”为古今崧泽相映之意,“巷”取自赵巷镇名。该项目围绕崧泽八景,融入多种生活业态,重塑“上海第一村”乡村风貌,传承崧泽6000年历史文化。
“在项目入口处,竖立着一块硕大的‘此生必驾 318’打卡站牌,这是上海首个官方认证的 3.18米国民公路地标。”互集文旅集团副总裁、运营中心总经理宋海龙介绍道,“318 国道全程 5476 公里,从上海市区到这里是31.8公里,所以我们在这里建设了一个318PARK,作为自驾族的休憩点。崧泽文化有着6000年的历史底蕴。作为318国民公路的起始站,也赋予这条公路更深的文化内涵。‘崧泽映巷’既是起点,也是目的地,带着文化从此出发。”
崧泽印象馆集合村史简介、荣誉陈列、文创展示、会务活动等多重区域,承担着崧泽会客厅的综合功能。在二楼活动区域,中老年团队正进行 “焋糕” 制作活动,装粉、成模、覆盖后敲打脱模,参与者不仅体验了青浦传统非遗手作文化,还在文化传承中提升了审美能力。
由村落老仓库改造而成的崧见餐厅,保留乡村文化元素,以独特装修风格为顾客营造宁静、质朴氛围。室内用旧瓦片铺陈,用老木改造吊灯,将崧泽村传统元素巧妙融入现代空间,室外环境优美宜人,设有林荫休闲区、活力草坪区、户外娱乐区以及滨水观赏区,让顾客在自然悠闲的环境中获得放松、舒适的就餐体验。。
“我们想要打造的是区别于商场类型的乡村文旅经济,所以在招商方面以‘首店经济’为原则,无论是商业体的首店,还是新产品的首店,都希望能具有新意,让游客眼前一亮。”宋海龙介绍,目前已经引入的业态有13家,还在陆续招商中。
上海崧泽遗址博物馆与“崧泽映巷”项目,前者守护历史,后者开创未来,共同勾勒出崧泽村深厚历史底蕴与发展活力交织的崭新画卷。
文:许怡彬
图:袁梓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