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上观号 > 今日闵行 > 文章详情

别拖!这项检查很有必要!丨健康总动员

转自:今日闵行 2025-04-17 16:07:43

结直肠癌
是目前全球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
根据全球最新癌症统计
结直肠癌目前发病率和死亡率
均位居第三位
随着居民饮食结构及生活方式的改变
我国的结直肠癌发病率逐渐上升

本期嘉宾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闵行分院肿瘤外科 副主任医师 张怡

点击收听完整内容

肠息肉与肠癌的关系

肠息肉是结直肠癌前病变的主要形式之一,两者的关系可以用“种子与果实”比喻。从肠息肉发展到肠癌,可能长达数年甚至数十年时间。一般要经历增生、腺瘤样息肉、重度不典型增生(癌前病变)、肠癌这四个阶段。这就意味着,肠息肉虽然不等同于肠癌,但它的存在确实增加了患结直肠癌的风险,并且为我们预防肠癌提供了宝贵的时间。肠息肉可分为肿瘤性息肉(腺瘤性息肉)和非肿瘤性息肉(增生性、炎症性、错构瘤性等)。95%以上的大肠癌都是由息肉演变而来,其中腺瘤性息肉较容易发生癌变,特别是绒毛状腺瘤性息肉癌变率更高。

具体分型如下:
管状腺瘤(Tubular Adenoma):癌变风险约5%; 
绒毛状腺瘤(Villous Adenoma):癌变风险15—40%; 
管状绒毛状腺瘤(Tubulovillous Adenoma):癌变风险介于两者间。 

发现息肉必须切除吗?

处理原则取决于病理类型:

必须切除:管状腺瘤、绒毛状腺瘤、广基锯齿状腺瘤

可观察:<5mm增生性息肉(但需1年复查)

特殊处理:家族性息肉病需全结肠切除

肠镜检查期间注意事项

(一)检查前准备流程

1. 饮食调整(检查前3天):

低纤维饮食:减少蔬菜、水果、全谷物、坚果等粗纤维食物。 

避免深色/红色食物(如西瓜、火龙果、番茄酱),以防干扰观察。 

2. 检查前1天

全流质饮食:如米汤、清汤、藕粉、无渣果汁(苹果汁、葡萄汁)。 

禁食乳制品、豆浆:避免肠道产气影响视野。 

开始服用泻药:按医嘱服用肠道清洁剂(如聚乙二醇电解质散),通常需在2—4小时内饮用2—3升溶液,直至排便呈清水样。 

3. 检查当天

继续禁食:检查前6小时禁食固体食物,2小时前禁水(除非医生允许少量清水送药)。 

完成最后一次泻药(如需):确保肠道完全清洁。

若排便仍有残渣,需联系医生,可能需加服泻药或灌肠。

(二)关键注意事项

1. 药物管理

抗凝药/抗血小板药(如阿司匹林、华法林):需提前5—7天停药(需医生评估风险)。 

降糖药/胰岛素:检查当日调整剂量,避免低血糖。 

高血压药:可少量水送服。 

2. 特殊人群

孕妇:非紧急情况建议推迟检查。 

心脏病/肾功能不全患者:需提前告知医生,调整泻药种类。 

便秘者:提前3天使用缓泻剂或增加泻药剂量。 

(三)检查当日流程

1. 携带物品

检查预约单、医保卡、既往检查报告。 

宽松衣物(方便穿脱)、卫生纸、成人护理垫(部分医院要求)。 

2. 麻醉选择

无痛肠镜需家属陪同,检查后24小时禁驾车及高空作业。 

3. 检查过程

左侧卧位,医生缓慢插入结肠镜,可能注入空气以扩张肠道。 

若发现息肉或病变,可能直接切除或取活检。 

(四)检查后注意事项

1. 饮食恢复

检查后1—2小时可进食清淡流质(如粥、面条),逐步过渡到正常饮食。 

若取活检或切除息肉,需遵医嘱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2—3天。 

2. 不适处理

轻微腹胀/腹痛:走动或顺时针按摩腹部促进排气。 

持续疼痛、便血、发热:立即就医。 

3. 结果获取

初步报告检查后即出,病理报告需3—7天,按医嘱复诊。 

出现这些症状

需要警惕肠癌发生

肠癌早期症状隐匿,但若出现以下表现,尤其是持续或进行性加重时,应高度警惕并及时就医检查:

1. 排便习惯改变(最早期信号),具体表现:

突然便秘、腹泻或两者交替出现;排便次数增多(如每日>3次)或减少(如每周<3次);排便后仍有“没排干净”的感觉(里急后重)。

2. 便血或黑便(易被误诊为痔疮)

特征区分:

肠癌便血:血液与粪便混合,呈暗红色或果酱色,可能伴黏液; 

痔疮出血:鲜红色血,多附着于粪便表面或便后滴血。 

3. 腹痛或腹部不适:

持续性隐痛、胀痛或绞痛; 

疼痛定位模糊(左半结肠癌多伴肠梗阻样痛,右半结肠癌常为钝痛)。 

4. 体重莫名下降:

6个月内体重下降>5%(如70kg者减重3.5kg以上); 

无刻意节食或运动减肥。

5. 贫血与乏力(隐匿性信号):

面色苍白、头晕、疲劳感加重; 

血红蛋白水平降低(尤其男性Hb<120g/L,女性<110g/L)。 

6. 肠梗阻症状(中晚期表现):

剧烈腹痛、腹胀、呕吐; 

肛门停止排气排便(完全性梗阻); 

腹部可见肠型或蠕动波。

7. 其他伴随症状

里急后重:肛门坠胀,频繁有便意但排便困难(直肠癌典型症状);

大便变形:粪便变细、扁条状(肿瘤压迫肠腔所致);

腹部包块:右下腹(回盲部癌)或左下腹(乙状结肠癌)触及硬质肿块。

肠息肉预防的科学策略

肠息肉的形成与遗传、生活方式、环境等多因素相关。预防需“多管齐下”,对于高危人群,早期干预可阻断“息肉-癌变”链条,降低70%以上肠癌风险。《中国结直肠癌诊疗规范(2023年版)》建议:

(一)饮食干预(核心防线)

1. 增加膳食纤维摄入

作用:促进肠道蠕动,稀释致癌物,缩短有害物质接触肠壁的时间。 

推荐:每日摄入≥25—30g膳食纤维(如全谷物、豆类、蔬菜、水果)。 

举例:1碗燕麦(4g纤维)+1个苹果(4g)+半碗西兰花(3g)+半碗扁豆(8g)。 

2. 减少红肉与加工肉类

风险:每日摄入>100g红肉(牛肉、猪肉)或50g加工肉(香肠、培根),肠息肉风险↑18—30%。 

替代方案:选择鱼类、禽类、豆制品等优质蛋白。 

3.补充钙与维生素D

证据:钙可结合肠道胆汁酸,维生素D抑制异常细胞增殖。 

推荐: 

钙:每日1000—1200mg(低脂牛奶、酸奶、深绿叶菜); 

维生素D:每日600800IU(日照15分钟/天+深海鱼、强化食品)。 

4. 抗氧化营养素

关键成分:叶酸(绿叶菜、柑橘)、硒(巴西坚果、海鲜)、类胡萝卜素(胡萝卜、番茄)。

(二)生活方式调整

1. 保持健康体重

目标:BMI 18.5—24.9,腰围<90cm(男)/<85cm(女)。 

机制:肥胖导致慢性炎症和胰岛素抵抗,促进息肉生长。 

2. 规律运动

推荐:每周≥150分钟中等强度运动(快走、游泳、骑行),或75分钟高强度运动。 

研究:规律运动者肠息肉风险↓20—30%。 

3. 戒烟限酒

吸烟:烟草中70+种致癌物直接损伤肠黏膜,息肉风险上升2倍。 

酒精:每日酒精摄入>30g(男性)/15g(女性),风险上升15%。建议男性≤2杯/天,女性≤1杯/天(1杯≈14g酒精)。

(三)药物预防(需医生评估)

1. 阿司匹林

适用人群:50—70岁、心血管风险较高且无出血风险者。 

剂量:低剂量(81—325mg/天)可降低腺瘤复发率约20%。 

2. 非甾体抗炎药(NSAIDs)

证据:长期使用(如塞来昔布)可能减少息肉复发,但需警惕心血管和胃肠道副作用。

(四)其他潜在保护因素

1. 肠道菌群调节

建议:适量补充益生元(洋葱、香蕉)和益生菌(酸奶、发酵食品),维持菌群平衡。

2. 避免长期便秘

措施:每日饮水≥1.5L,建立定时排便习惯,减少久坐。 

记者:汪婷婷
部分图片由AI生成

编辑:陈怡婷
初审:林心怡
复审:何婷婷
终审:徐雷冰

转载请注明来自今日闵行官方微信

点击图片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