球拍在她手里,就像有了生命,划出一道道绝美弧线。奥运赛场上,即便强敌环伺,她眼神里的坚毅与自信,瞬间就能抓住观众的心。
让人更感动的是,哪怕代表其他国家出征奥运,她也毫无保留地给孙颖莎等国乒新星当陪练,助力新一代崛起。
这个从上海弄堂走出的乒乓名将,用五十多年的热爱,书写了一段超燃的体育传奇。
1
第一次见到倪夏莲,她脸上的笑容,就像冬日暖阳,亲切又温暖。
聊起网友对她的称呼,她笑得前仰后合:“大家叫我倪奶奶、倪阿姨、倪姐,张学友居然叫我倪妹妹,每一个称呼,都让我心里暖乎乎的。”
球迷的喜爱,就像春风,一路陪伴着她。
时光倒回五十多年前,上海工房的弄堂台阶,成了她最早的乒乓球台。
一次偶然,电视里亚非拉乒乓球比赛的精彩对决,彻底点燃了她对乒乓球的热爱。
正好学校组建乒乓队,怀揣着满腔热爱的她,顺利入选。
回忆起刚入队的日子,倪夏莲眼里满是骄傲:“那时候打球的孩子特别多,选拔要打擂台赛,输的孩子就得坐在小凳子上旁观,我压根就不用带凳子!”凭借着天赋和努力,她一路“过关斩将”,从校队到区队,再到市体校队、上海队,最后成功闯进国家队。1983年,日本东京代代木体育馆,第37届世界锦标赛现场。作为中国队女团冠军成员,当五星红旗缓缓升起,倪夏莲的心里,满是自豪与感动:“那一刻,我真切感受到了作为运动员的荣耀!”这场胜利,不仅为她的职业生涯奠定了基础,更是她逐梦路上的一座里程碑。2
从21分制到11分制,从38毫米小球到40毫米大球,每一次改变,都对运动员提出了新的挑战。倪夏莲感慨道:“球变大后,难度是降低了些,但来回多了,对体力和速度要求更高了。现在的球拍弹性更好,打法也跟着变了。”科技飞速发展,大数据和AI技术也“进军”乒乓球领域。比赛时,球的速度、角度等数据能被实时捕捉,为运动员和教练提供精准分析。倪夏莲对此很认可:“现在转播都会报道这些数据,对运动员调整战术帮助特别大。乒乓球比赛竞争激烈,战术用好了,就能决定胜负。”提到新一代乒乓球运动员,倪夏莲赞不绝口:“中国队能在国际乒坛长盛不衰,离不开优秀的管理体制,年轻运动员们都特别刻苦。”。说起陪孙颖莎训练的事,她说:“训练时大家都很紧张,时间也紧。我就把自己知道的都告诉他们,让他们技术更扎实,压力更小,信心更足。”和自己那一代运动员相比,倪夏莲觉得新一代在精神面貌和比赛风格上变化很大:“我们那时候比较含蓄,现在的运动员更放得开,肢体语言丰富,这也是体育精神的新体现。”3
多年来,倪夏莲不仅在国内赛场摘金夺银,还远渡重洋,在海外推广乒乓球运动。在她看来,乒乓球在全世界都很受欢迎,欧洲地区尤其普及:“和国内不一样,欧洲人大多把乒乓球当业余爱好,国内的体制则更专业。”凭借在乒乓球界的突出成就和影响力,倪夏莲当选欧洲区中国乒联形象大使。这不仅是对她多年努力的肯定,更赋予了她新的使命。
“这是历史上第一次设立这个角色,说明他们很重视中国乒乓球。我希望能搭建起东西方交流的桥梁,开展更多高层次的交流活动。”当被问到体育的核心精神时,倪夏莲认真地说:“体育教会我们战胜自我,保持信心。在卢森堡,我的拼搏精神赢得了当地人民的喜爱,让我深深感受到了体育的力量。”面对比赛的输赢,倪夏莲心态超豁达:“赢了是赚,输了也没什么。在竞争激烈的今天,我们要把输赢看淡,热爱并做好自己。”在倪夏莲心里,家庭和事业同样重要:“乒乓球不是我生活的全部,家庭才是我的后盾。我要照顾好家人,营造一个充满爱的家。”倪夏莲用行动诠释了如何平衡事业和家庭,展现了新时代女性的多元魅力。倪夏莲的乒乓故事,是一部热血奋斗的传奇。从上海弄堂的追梦少女,到世界赛场的耀眼明星,再到东西方体育文化交流的使者,她始终坚守体育精神,一路向前。她的经历,激励着无数人勇敢追梦,在时代舞台上发光发热。资料丨新华网
编辑丨吴百欣
*转载请注明来自上海杨浦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