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请注明上海市教委政务微信“上海教育”
建设教育强国,龙头是高等教育。近年来,上海积极推进人工智能对高等教育赋能重塑,涌现诸多特色亮点。“上海教育”政务新媒体推出“人工智能赋能高等教育”专栏,聚焦各高校深入推进人工智能赋能教育教学改革,推出人工智能通识课、通识教材、人工智能+专业教育的应用场景典型案例等生动实践,展现上海高校为加快教育高质量发展、建成教育强国提供有力支撑的担当作为。今天,小育带你走进上海海关学院,探索学校的创新实践。
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与广泛应用、智慧海关建设的深入推进对海关高素质、复合型人才培养提出了新要求,上海海关学院对接海关工作现代化建设需求,坚持以特色促发展,聚焦“AI赋能创新能力培养”,从专业前瞻布局、课程体系重构、特色实验实训场景建设以及创新创业实践等方面,强化人工智能在本科教育教学中多场景的应用,着力培养新时代让党放心、让人民满意的国门卫士。
AI融入海关特色专业前瞻布局
近年来,学校主动面向科技创新前沿以及海关改革发展需要,进行专业布局的优化和调整,成功申报并获批了海关检验检疫安全、海关稽查、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三个新专业,并将AI融入新专业的特色建设中。
人工智能在海关检验检疫中的应用正迅速改变传统检验检疫模式,例如智能审图、智能风险识别与预警等。面对这一新态势,学校开设海关检验检疫安全专业,在深入海关调研的基础上,前瞻性地设计培养方案,充分体现人工智能技术和实践。同时,与海关深度合作,立足海关检验检疫真实业务场景,开展数字化、智能化的海关检验检疫综合实训。
海关稽查是海关监管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人工智能在企业稽查、税收稽查、数据稽查等方面广泛应用,显著提升了海关稽查的效率和准确性。海关稽查新专业从设计到建设,从课程到实训,都高度重视培养学生运用人工智能技术、大数据统计分析等开展智慧稽查的能力。此外,学校积极应对数字技术变革,适应智慧海关建设要求,主动对接国家和上海城市建设对数据科学和大数据应用人才培养需要,开设了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新专业,以适应人工智能、物联网的迅猛发展对海关及涉关企业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
AI融入海关特色课程体系
在通识课程方面,学校全面升级通识课程“科技文明与创新”模块,打造人工智能系列课程群,包括《人工智能技术与应用》《人工智能与信息社会》《人工智能与数据科学》及《人工智能伦理与安全》等课程。在“AI+”跨学科融合课程建设方面,“AI+数学”课程深度融合数学原理与人工智能算法,系统讲授机器学习、深度学习等前沿技术的数学基础,提升学生的数理素养;“AI+写作”课程将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于写作教学,通过智能文本分析与生成训练,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逻辑推理能力等。
在专业课程方面,学校在《进出口商品归类》《海关检验检疫风险分析与评估》《进出口食品检验检疫》等课程中充分融入AI技术,注重人工智能与海关案例教学的紧密结合。其中,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海关国门安全危机事件处置虚拟仿真实验》通过多元化、实战化、协同化的“实战演练”,应用人工智能技术,有效提升学生危机研判、应急决策、组织协调、资源配置、处置救援和海关应急管理等能力。
AI融入海关特色实验实训场景
2024年,学校海关检验检疫标本室(国门生物安全教育基地)入选上海市第二批“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基地拥有包括约600种昆虫、种子等的三维数字标本系统,通过深度融合VR技术,实现理论教学与现场查验的无缝衔接。
上海海关学院海关检验检疫标本室(国门生物安全教育基地)
学校临港国际校区的智慧教学中心,不仅实现了教学环境的自动化管理以及对学生学习数据的智能分析,而且通过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混合现实(MR)等技术的运用,构建三维立体图像和逼真场景,使学生身临其境地参与学习,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索欲,真正实现“以学为中心”。学校依托智慧教学中心,开发海关食用蟹监管流程实等训课程,学生可沉浸式体验从资质申请、过程检查到货物出关、入关放行的全过程,借助高精度模拟与交互技术,精准学习识别标准流程与监管案例,极大地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动力。
AI融入海关特色创新创业实践
2024年,学校启动“国门卫士拔尖创新人才试点班”和“海关涉外法治人才试点班”建设,着力培养学生适应数字智能时代的自我发展能力、创新能力、高阶思维能力。学校通过与上海科创中心海关等海关的深度合作,以项目式教学为牵引,通过“实战演练”,提升学生对海关改革发展前沿真实问题的参与度。在上海科创中心海关,学生近距离接触数字化围网、生物智能鉴定等前沿科技,体悟上海科创中心海关从企业需求出发、以现实问题为切入口、在个性化监管上的积极创新与不断探索。在学习过程中,通过海关“出题”,学生们围绕“数字围网实景展现”“科创企业知识产权海关保护”“生物试剂机器人辅助查验”等选题,开展分组调研、研讨和攻关,切实提升学习成效。
学校还注重通过以赛促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经过多年的积累,学校孵化出了一批具有鲜明海关特色、体现AI+应用的实践创新成果。其中,“眸润万物——基于AI识别的远程辅助查验系统”获2023年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全国铜奖。“关研沪海——智慧海关青少年科技研学引领者”获2024年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全国铜奖、2024年全国新文科实践创新大赛全国金奖。
近期,学校“关语扬帆——基于人工智能的海关术语翻译与关务咨询一站式平台”获海关总署重点课题立项和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项目市级立项,并获得国家发明专利。项目首创七步翻译工作流,结合专家经验树与AI技术,实现高效精准的翻译。
项目负责人周旭逸和模型开发人员张一帆表示:“人工智能时代,我们需要回归技术的本质,关注思维逻辑的改变,以及这些改变如何影响我们的生活方式。我们始终相信,未来一定会是一个‘开卷考试’的时代。对于我们的项目而言,它就是‘开卷版’的关务,这不仅提高了关务实操的效率和准确性,也减轻了海关工作人员的负担,大大提高通关效率。”
素材由上海海关学院提供
“在看”和“点赞”点这里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