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11-13日,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词审定委员会(以下简称“全国非遗名词委”)2025年工作推进会在上海大学召开。全国非遗名词委主任、上海大学党委副书记段勇,全国非遗名词委委员金江波,全国非遗名词委秘书长潘守永,全国非遗名词委副秘书长黄景春、章莉莉,以及来自理论、民间文学、传统美术、传统技艺、传统医药、民俗、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传统曲艺、传统戏剧、传统舞蹈、传统音乐11个分委会的20余位专家学者代表参加了会议。会议由潘守永主持。
会上,段勇对各位专家的莅临表示热烈欢迎和感谢,对各位委员在过去一年里取得的可喜成绩表示祝贺,希望通过与会专家群策群力,形成共识,进一步推动非遗学科的高质量发展。此外,他也对本次年会提出了具体要求,希望各分委会凝聚力量、聚焦问题,加快推进词条定稿工作。
各分委会紧扣非遗保护实践,汇报了各自工作进展、取得的阶段性成果,并对目前非遗名录中存在词条重复、不准确甚至错误名称,非遗学科的不稳定等问题进行了深入交流,基本形成了学术共识和解决建议。
会议深入剖析了当前工作中面临的挑战:一是如果突出和强调非遗名词的“非物质性”特征,学科交叉导致边界模糊,如曲艺、传统戏剧等分委会面临学科立场与非遗属性的界定冲突;二是命名标准化与英文译名的科学性、稳定性问题,部分国家级非遗项目的名称存在地域标签混杂、中英译名不统一等情况;三是分类逻辑与层级矛盾,传统体育、民间文学等领域的地域性与民族性标签交叉影响体系科学性。
针对上述问题,会议形成了建立跨分委会协作机制、优化分类标准、推进名词标准化、整合资源保障、平衡保护与学术等多项共识,进一步明确了原则。
本次会议为非遗名词审定工作明确了科学路径,有助于构建兼具规范性、包容性与国际化的中国非遗术语体系。下一步,各分委会将加速推进名词修订与阐释,为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与创新利用奠定坚实基础。
作为非遗保护的基础性工程,名词审定工作对提升非遗研究的学术规范、促进国际交流具有重要意义。此次会议的成功召开,将推动非遗保护从实践层面迈向理论与术语体系的深度构建,助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永续传承。
【上海大学融媒体中心】
来源:图书馆
责编:周婷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