触摸时代的印记,聆听文明的回响。各位听众朋友,大家好!这里是调频106.7兆赫青浦区广播电视台综合广播,欢迎收听《乐活青浦》节目。我是本期节目主播王新彤。为守护文化根脉,赓续非遗薪火,我们特别推出《乐活青浦》之“守艺·新生”系列专访,一同走进非遗的世界,对话时光里的守望者,追寻古今交融、熠熠生辉的技艺传奇。本期节目我们邀请到的是小刀会传说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钱昌萍。
主持人:小刀会传说的来源是什么?主要讲述什么故事内容?
钱昌萍:小刀会传说是青浦民间文学中珍贵的历史传说,描绘了发生在十九世纪中叶在青浦、嘉定、宝山、川沙和上海老城厢等地的小刀会运动。1852年,江苏青浦(今属上海市青浦区)白鹤塘湾农民周立春最早揭竿起义,开展了为期十八个月的抗粮斗争。这是上海革命历程上一段不可磨灭的农民运动史,这些历史人物和事件,被老百姓口耳相传,代代传承,不断丰富和演绎,成为白鹤人、青浦人,乃至上海人的一段历史文化记忆,其主要内容包括小刀会起义的缘起、经历、历史故事、民间传说以及小刀会童子团的传说等。
主持人:您是在什么样的机缘之下接触到小刀会传说的?
钱昌萍:1978年我从事文化馆故事专职工作,师从青浦文化馆沈尔立、上海群艺馆任嘉禾老师,认识了白鹤老人王文耀,他们都是五十年代就开始收集小刀会传说的。在与他们的交谈中,我初识小刀会传说。1987年我负责民间集成故事分卷工作,在青浦宣传和文化部门的领导下正式投入收集、整理工作,深入群众之中了解故事内容,逐渐与小刀会传说关系紧密起来。
主持人:小刀会传说中“周秀英大刀退清兵”的情节充满传奇色彩,但真实历史记载的守城战术更注重策略。作为代表性传承人,您如何平衡民间文学的戏剧性与历史真实?
钱昌萍:民间故事在传播中,不断地补充,越来越丰富。周秀英其人是一定存在的,但是在民间故事中是存在夸张和神话成分的。“周秀英大刀退清兵”的传说,大部分都发生在白鹤,清兵追杀起义农民军时的故事,在民谣故事中就有“大红裤子小襟身,手提大刀百廿斤,塘湾桥上杀四门,杀脱淸兵三百人。”的说法,我觉得这是老百姓对周秀英英勇抵抗清兵的歌颂,难免有夸张的成分。另外,在当时的起义人群中有许多女性,但是在不断的传播中,周秀英成为典型人物,也是当时女性英勇形象的缩影。
主持人:您师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口传艺人王文耀先生。他传授的“方言讲故事秘诀”是什么?
钱昌萍:讲故事和演讲不同,不需要有很多的手势、面部表情的配合等。本地方言本来就非常亲切,语言生动,关键是故事内容,情节能抓住人。当年王老先生就是“拉家常”,不在于要如何的“抑扬顿挫”,而是像聊天一样讲出一个个故事。讲现代故事也一样,永远生生不息的是故事的内容,并不局限在固定的节奏或方式,而是像“拉家常”一样,追求自然和生动。
主持人:在小刀会传说的传承中,当传统曲艺嫁接现代舞台时,您觉得最难协调的矛盾是什么?
钱昌萍:青浦白鹤地区的传承发展条件都非常好,丝竹、沪剧等都是白鹤的非遗项目。比如,用“说唱”的形式来讲小刀会传说,就是白鹤文化干部通过创作所进行的成功演绎。排练过程虽然困难,但是效果非常好,很受老百姓欢迎。另外,白鹤地区的沪剧和民乐都有良好基础,这都是运用“说唱”来拓展小刀会传说演绎方式的有利条件。此外,我还拓展了一个项目,和青浦舞协的老师一同组织人员到白鹤塘湾采风,根据传说“秀英桩”创作群舞《秀英桩》,代表青浦参加了长三角地区非遗项目汇演,还赴云南进行交流演出,也把我们的小刀会传说传播了出去。
主持人:一百七十年风云激荡,从周秀英浴血守城的烽烟,到王文耀先生八仙桌前的醒木声;从白鹤老人颤巍巍的口述,再到此刻电波中的字句铿锵——英雄从未走远,他们只是化作声波,在茶馆的茶香里,在校园的晨读里,在每个人抵抗遗忘的意志里,生生不息。这档节目的尾声,恰是下一次讲述的序章。
对话乐活达人,分享青浦之“声”,各位听众,我们下期再见!
记者:王新彤(实习)
编辑:张悦灵
责任编辑:李艳丽(首席)
终审:张婧(特聘首席)
转载请注明来自“绿色青浦”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