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上观号 > 今日闵行 > 文章详情

脑机接口、养老科技……闵行加速构建“三科之城”发展新格局

转自:今日闵行 2025-07-07 13:29:17

7月7日,《解放日报》特13版关注闵行加速构建“三科之城”发展新格局,具体内容详见↓

作为上海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科技创新中心的重要承载区,闵行近年来立足“一南一北”发展战略,以“大零号湾”科技创新策源功能区为牵引,将“科学、科技、科创”三位一体发展理念融入区域血脉,全区科技创新策源功能不断提升、经济活力不断增强。

2024年,闵行全区全社会研发投入266.18亿元,占GDP比重达8.87%,全市第一;技术合同成交额达424.5亿元,全市第一;高新技术企业数超3668家,全市第二;经济总量首次突破4000亿元迈上新台阶,生物医药产业产值超300亿元,与浦东新区一起被市委、市政府确定为新一轮生物医药产业布局的两个重要承载区,脑机接口、养老科技等上海市重点布局产业园区相继落地,勾勒出这座“三科之城”的强劲脉动。

“大零号湾”区域面积仅占全区面积的4.5%,但科技创新策源功能高度集聚。目前,“大零号湾”区域累计汇聚13000余家企业,其中高新技术企业706家,占全区总量的19%;“大零号湾”规上企业研发投入126.84亿元,占全区规上企业总研发投入的29.9%,投入强度达到20.2%,超过区均值13.9个百分点;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17406件,占全区比重近45%;国家级研发机构32家,占全区66.7%;省部级研发机构57家,占全区26.3%;海外高层次人才超过千人,在全区占比超90%。

战略升级擘画“三科之城”新蓝图

闵行打造“三科之城”的蓝图,源于清晰的顶层设计与坚实的战略定力。闵行科技创新发展的核心引擎——“大零号湾”科技创新策源功能区,正牵引全区驶向更深邃的创新蓝海。

谋定而后动。闵行区制定出台推动“大零号湾”高质量创新发展的系统性文件,围绕自主创新、成果转化、前沿产业、人才集聚、产城融合5大维度,细化分解80项具体任务,明确责任主体与时间表、路线图。这份“施工图”不仅获得了市、区层面的肯定,更成为“大零号湾”建设的行动手册。为汲取先进经验,闵行组团赴北京、深圳、合肥等地考察,并联合市规划资源局、市规院,深入研究“大零号湾”区域一体化布局,出台“大零号湾”专项规划,形成了定位清晰、覆盖“研发—转化—产业”全链条的空间与产业战略规划。

机制的活力是创新的保障。闵行着力构建“市、区、校”联动推进机制。市级层面建立联席会议,定期协调解决跨部门难题;区级层面强化“大零号湾”管委会的统筹功能;区校层面则建立了紧密的对接机制,深度链接上海交大、华东师大等优势学科,挖掘转化潜力项目,形成了高效的协同创新网络。这套机制如同精密的齿轮,驱动着“三科之城”建设稳步向前。

大零号湾科创大厦

策源能级

锻造创新突破硬实力

创新的高度,取决于策源的深度。闵行深知基础研究与关键核心技术的重要性,将深化与高校、科研机构的合作视为提升策源能级的基石。

走进“大零号湾”,高校合作的硕果触手可及。闵行区已与上海交大、华东师大等高校签订新一轮全面战略协议,合作领域涵盖基础研究、核心技术攻关到成果转化全链条。标志性合作项目加速涌现,与上海交大共建“一公里”孵化器,与华东师大共建孵化器,“天工之家”科学家创业中心敞开大门,“大零号湾”学生创新创业基地活力初显。更令人瞩目的是,一批区校合作平台与项目接连落地,宁德时代未来能源研究院、国家流程制造智能调控技术创新中心、“可再生燃料”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等相继入驻。

战略科技力量的集聚,为闵行抢占科技制高点提供了硬支撑。中国科学院分子细胞卓越中心核糖核酸功能与应用全国重点实验室、上海颠覆性技术创新中心、长三角国创中心“大零号湾”基地等一批重大创新策源平台在此扎根。它们如同强大的创新引擎,驱动着前沿探索。

在关键核心技术突破上,闵行同样成绩斐然。2024年,85项(人)成果斩获“上海市科学技术奖”,占比超全市1/4。在全国颠覆性技术创新大赛中,10个项目入围领域赛,2家企业勇夺总决赛最高奖优胜奖,获奖数领跑全市。闵行区还创新性地发布“大零号湾”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榜单,引导区内企业携手高校、科研院所,开展跨行业、跨领域、跨地域协同攻关,探索解决“卡脖子”难题的新路径。

大零号湾科创成果转化中心

生态赋能
构筑创新雨林强磁场

科创的繁荣,离不开阳光雨露般的生态滋养。闵行着力在政策、金融、服务等维度优化资源配置,为创新主体提供全生命周期的支撑。

政策体系精准滴灌。围绕“强策源、促转化、增动能、聚要素、造氛围”五个方面,上海市研究制定“大零号湾”专项政策,设立专项发展资金,力争构建覆盖科技创新全链条的政策支持体系,为创新主体扫除后顾之忧。

金融活水畅流涌动。“大零号湾”区域拥有一个资金规模超300亿元、汇聚65家专业基金管理团队的“大零号湾科创金融联盟”。闵行首支“硬科技”创投基金和创投一号产业基金先后成立,坚定贯彻“投早、投小、投硬科技”的理念。“大零号湾”金融港投入运营,融资服务中心挂牌启用,26家金融服务机构集中入驻,共同构建起“投、贷、保、扶”联动的金融服务生态。每年这里都将举办超过100场项目路演活动,架起资本与项目高效对接的桥梁。

服务体系便捷高效。闵行区科委整体迁入“大零号湾”科创大厦,一站式整合知识产权、人才服务、税务咨询等政务资源,并增设外国人来华工作许可、知识产权公共服务等窗口。“大零号湾”国际人才会客厅启用,“海聚英才”创业城启动建设,为国际人才和科学家提供产学研对接、创业孵化、金融支持、政策咨询等全方位、个性化服务,让人才心无旁骛搞创新。

产业跃升
培育未来增长新梯队

科技成果只有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才能释放最大价值。闵行正全力构建高效能的孵化转化体系,培育科创企业新梯队。

打通转化“最后一公里”是关键。大零号湾把实现科创企业从“0”到“1”的孵化作为追求目标,“上海交大一公里孵化器”、“华东师大大零号湾孵化器”、“大零号湾成果转化基地”、学生创新创业基地、长三角国创中心大零号湾创新综合体等平台载体贯通创新链、资金链和产业链,围绕大零号湾区域内优质科创项目的挖掘、遴选、落地、孵化、发展建立全生命周期的科创生态体系,为入孵企业提供专业的企业服务、创业指导,帮助创业者做出正确决策,并努力创造条件,搭建各种公共平台。区校联合推动的“未来能源与智能机器人未来产业科技园”建设,更是瞄准了前沿产业的孵化培育。

大企业的创新中心是产业升级的加速器。聚焦未来智能、未来能源、未来空间三大方向,“大零号湾”未来产业先导区建设全面启动。行业巨头纷纷在此设立研发中心或联合创新体,中航机载系统有限公司落户,以民机机载系统工程中心和商用航空发动机研发基地为牵引,带动航空产业集群;宁德时代未来能源研究院聚焦绿色低碳能源,在前瞻材料、新型储能、电池大数据与零碳平台等领域深耕;歌尔光学、泰尔重工等行业领军企业也相继入驻,与高校携手攻关前沿技术,在研发、平台、人才、转化等方面开创校企融合新范式。

区域联动拓展产业新空间。闵行深化产业布局,规划“大零号湾”产业发展拓展区,着力培育具有集聚特点的产业生态。创新的“大零号湾研发+马桥制造”模式崭露头角,6家智能机器人企业集中签约落地。长三角智能机器人产业链合作联盟、“大零号湾”机器人创新联盟、闵行区合成生物产业联盟等组织的成立,正探索着“链主牵头、集群发展”的产业组织新形态。

品质提升
营造科创新城烟火气

科创之城,亦是宜居之城、活力之城。闵行致力于打造兼具“书卷香、创新韵、时尚风、烟火气、国际范”的开放式科创街区,让创新者在此扎根、乐业、安居。

科创载体加速建设。新常青片区建设、工业用地转型加快推进,“大零号湾”成果转化中心、国盛闵行健康智谷等一批新项目相继建成,“大零号湾”国际智能医疗创新中心、宁德时代未来能源研究院、佳通夏日创园、宏润上海科创中心等重点载体建设如火如荼。据统计,“大零号湾”区域已建成载体空间152万平方米,在建载体空间77万平方米,创新空间供给充沛。

社区环境活力友好。闵行加强与市属国企合作,启动江川滨江华谊地块、新常青片区等核心区域的转型开发研究,旨在打造沪闵路沿线本土企业研发总部集聚带。推动电气轴承厂等地块更新改造,规划建设集五星级酒店、高端商务、品质住宅、智慧办公于一体的综合型科创社区,为高校周边营造更具国际化的生活环境。

配套设施日臻完善。经过市区联动,剑川路核心路段工作日禁行大型货车的措施有效落实。剑川路道路大修、沿线环境与建筑立面提升、宜良路桥改造等工程相继完工,货运车辆通行路线和时间也得到优化。交通、医疗、教育等配套持续升级,力求提供便捷高效、智能精准的高品质公共服务。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闵行院区项目正式启动,“大零号湾”文化艺术中心、国际会议中心、体育活动中心、图书馆、美术馆、闵行科创公园等高品质公共空间陆续建成开放,成为创新人才交流思想、激发灵感、放松身心的好去处。一个服务于科创人才产学研合作、创业孵化、金融对接、生活休闲的完整生态圈已然成形。

上海首个养老科技产业园:银发经济的“智慧引擎”

6月10日,位于闵行“大零号湾”的上海市养老科技产业园正式开园。这片规划面积1.3平方公里的产业新高地,甫一亮相便吸引了40余家养老科技企业入驻,成为上海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发展银发经济的科技先锋阵地。

2024年,国务院印发《关于发展银发经济增进老年人福祉的意见》,开启“银发经济元年”。2024年9月,上海市政府办公厅印发《上海市推进养老科技创新发展行动方案(2024—2027年)》,将发展养老科技作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关键之策。《行动方案》提出,到2027年,初步建成养老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高地,为构建“无处不在的养老服务体系”提供科技支撑。而在若干具体任务中,首先包括要创建一个养老科技产业园。

之所以选址“大零号湾”,是因为这里有上海交通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高校,科研、产业和人才集聚,形成了城区、校区、园区“三区融合”的高地,具有很好的科创禀赋。同时,市科委、市民政局作为园区建设的指导单位,与闵行区等携手,充分发挥政府引导、部门协同、多方参与的作用,共同培育优质企业,遴选应用场景,支持科技产品落地,助力上海打造国家养老科技产业高地。

产业园的雄心不止于此,它正着力构建“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创新生态。未来,这里将全力冲刺首批国家级银发经济产业园的目标,汇聚更多智慧力量,为破解老龄化社会难题提供更全面、更前沿的科技解决方案,让科技真正成为提升老年生活品质的“温暖引擎”。

上海市养老科技产业园

“脑智天地”:抢占脑机接口全球制高点

6月29日,一个瞄准全球前沿科技制高点的未来产业集聚区——我国首个脑机接口未来产业集聚区“脑智天地”,在闵行区新虹桥国际医学中心正式启动建设。这标志着上海在脑科学与类脑研究这一尖端领域迈出了坚实一步,剑指全球脑机接口产业的“核爆点”。

脑机接口作为实现大脑与外部设备信息交互的交叉前沿技术,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是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引擎。前期,上海在全国率先开展脑机接口关键技术的系统性布局,积极打通优质科研资源、临床机构等上下游,培育产学研医深度融合的创新生态。2025年1月,《上海市脑机接口未来产业培育行动方案(2025—2030)》发布,进一步加速产品研发与临床试验。目前,上海在半侵入式赛道进展全球领先、侵入式赛道与国际同行差距缩小、非侵入式赛道创新应用不断涌现、脑机接口芯片取得初步突破,相关成果的国际影响力快速提升,成为国内覆盖全技术领域脑机接口创新策源高地。

上海脑机接口未来产业集聚区企业研发的可穿戴脑电帽

脑机接口未来产业集聚区选址上海新虹桥国际医学中心,旨在发挥区域科研基础扎实、临床资源丰富、产业资源显著的优势,以集聚区为核心,形成“技术突破—产业转化—场景落地”集聚效应。闵行区、临港集团、上国投公司、华山医院签署了集聚区共建协议。支持脑机接口集聚区建设的专项政策发布,上海市脑机接口临床试验与转化重点实验室揭牌,华山医院脑机接口临床试验与转化创新联合体启动建设,全国颠覆性技术创新大赛脑机接口锦标赛正式开赛,司南脑机智能超级孵化器、脑机接口概念验证平台、脑机接口产业联盟长三角产业创新中心以及首批企业入驻,脑机接口未来产业基金矩阵发布。

未来,集聚区将加大创新企业的引育力度,加快共性技术平台建设,拓展脑机接口创新应用和产业化生态,提升区域空间创新浓度,形成脑机接口未来产业“核爆点”。

图文:解放日报

转录编辑:陈怡婷

初审:岳顺顺

复审:石思嘉

终审:刘垦博

转载请注明来自今日闵行官方微信

点击图片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