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条不足千米的止园路,
两侧密布着
2所学校、27家商铺、3家公共服务单位。
家长说:送娃接娃就像“闯关”,校门口挤满车和人,要提前半小时来抢车位。
商家说:店铺门口总被停的车堵住,生意会受影响。
学生说:为什么放学路不能像公园一样又美又安全?
改变,正在悄悄发生。
近日,一场宝山路街道“绘梦放学路 共创美街区”创意设计作品评审会举行,16组设计方案依次亮相,在百余名家长、商户、社区工作者的目光中,勾勒出“最美放学路”的温暖模样。
收集诉求凝聚共识
破解“路难行”
每到下午放学时段,
止园路就变得特别拥堵。
城市治理的“最后一公里”,
往往藏在这样的“褶皱”里。
如何让一条路从“堵心”变“暖心”?
宝山路街道党工委以“多格联动”强机制、以“参与式规划”聚合力,让止园路上的社区治理从“政府主导”转向“全民共创”。街道将城市治理网格、党建网格、平安网格深度融合,统筹公安、综合行政执法队、市场监管等条线力量下沉,同时搭建沿街商铺走访、居民意见征询、新就业群体议事等常态化机制,让“平安放学路”的“微心愿”被第一时间感知,多方联动打造“最美放学路”。
“小规划师”眼里的
“最美回家路”
前不久,宝山路街道联合青云中学发起“绘梦放学路 共创美街区”创意设计大赛,正是希望通过“创意+设计”,将“拥堵的通道”转化为“共享的客厅”,让社区治理更贴近居民需求。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评审会上,16组设计团队以“交通安全类”“环境美化类”“文化艺术类”“近邻友好类”四大主题依次亮相。青云中学的“小规划师”,他们用童真视角观察问题,从交通优化到文化融入,提出充满巧思的解决方案。这些方案不仅聚焦“道路美化”,更深入探讨了交通优化、文化传承、邻里互助等多维议题,展现了“一条路”背后的多元治理智慧。
获得一等奖的作品来自青云中学七(5)班小队,他们提议“使用滚轮和伸缩的不锈钢架,增设移动车架”,缓解盲道被非机动车道占用的问题,并且融入“错峰使用”的理念,提高其利用率。
来自青云中学七(9)班小队设计的作品《悬绿》也有很强的可操作性,他们根据学校周边道路狭窄的现状,提议通过“垂直绿化”打造更加温馨的放学路。
正如青云中学方面表示,“最美放学路”设计大赛不仅是学生们用画笔与思考参与社区治理的实践课堂,更搭建起学校与街道、家庭与社区的沟通桥梁,期待孩子们的创意能为这条“回家路”注入更多温暖与活力。
共商共建共享
打造“连心路”
记者发现,“最美放学路”的建设,生动诠释了党建引领下,如何通过共商共建共享凝聚人心,让治理成效惠及每一位居民。
青云中学45名七年级学生提出设计方案;27家商户自发成立“清障志愿队”,划定临时停车区,把“门前三包”升级为“街区共护”;家长们则提议从“接娃大军”变身平安志愿者,放学时段引导交通;上海理工大学、四川音乐学院等设计团队也用自己的专业为老街区注入艺术温度。
宝山路街道表示,从“政府端菜”,转变为“群众点菜”。当每个居民、商户、学生都能在治理中找到参与感,再小的空间也能生长出温暖的故事。“最美放学路”早已超出道路美化的范畴,它是平安路、文化路,更是连心路。
机制上,通过党建网格、治理网格、服务网格“多格联动”,统筹公安、城管等专业力量下沉,实现从“被动响应”到“主动破题”;模式上,创新“参与式规划”,45名学生、27家商户、家长志愿者等多元主体共同参与;价值上,通过优化交通标识、挖掘历史文脉、促进邻里互动,让交通事故率下降,社区情感纽带越系越紧;格局上,以“最美样本”为起点,推动治理经验向背街小巷环境优化、老弄堂适老化改造等领域延伸。
记者:黄竞竞
编辑:梁慧
转载请注明来自上海静安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