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条不足千米的止园路,两侧密布着2所学校、27家商铺、3家公共服务单位。家长说,送娃接娃就像“闯关”:校门口挤满车和人,要提前半小时来抢车位;商家说:店铺门口总被停车堵住,生意受影响。学生说,为什么放学路不能像公园一样又美又安全?
改变,正在悄悄发生。
近日,一场宝山路街道“绘梦放学路 共创美街区”创意设计作品评审会举行,16组设计方案依次亮相,在百余名家长、商户、社区工作者的目光中,勾勒出“最美放学路”的温暖模样。
收集诉求凝聚共识破解“路难行”
每到下午放学时段,止园路就变得特别拥堵。家长或排队等孩子,或三五成群聚在一起,自行车、电瓶车、小轿车,大大小小各类交通工具把校门口围得严严实实,再加上僵尸车占道,成了居民心中的“难行路”。
同时,止园路也是静安区一条承载百年风云的老街道,除了拥堵的车流,还有商铺的烟火气与历史的沉淀交织。宝山路街道方面表示,这条不足千米的道路,承载着周边居民对安全、文化与情感的多重期待。
城市治理的“最后一公里”,往往藏在这样的“褶皱”里。网格员在前期走访中收集了学校师生、家长、沿街商铺等各方诉求,提出了“最美放学路”微议题,宝山路街道党工委高度重视,提出破解困局不能靠“头痛医头”,而要以党建为引领,画出基层治理的“同心圆”。为此,街道青云路综合网格牵头组织召开以“共创一条最美放学路”为主题的网格治理共创议事会,并携手上海市建四职业技能培训中心与止园路小学,开展了“最美放学路,共筑平安街区”家校小课堂活动。
“小规划师”眼里的“最美回家路”
前不久,宝山路街道联合青云中学发起“绘梦放学路 共创美街区”创意设计大赛,正是希望通过“创意+设计”,将“拥堵的通道”转化为“共享的客厅”,让社区治理更贴近居民需求。
这些方案不仅聚焦“道路美化”,更深入探讨了交通优化、文化传承、邻里互助等多维议题,展现了“一条路”背后的多元治理智慧。获得一等奖的作品来自青云中学七(五)班小队,他们提议“使用滚轮和伸缩的不锈钢架,增设移动车架”,缓解盲道被非机动车道占用的问题,并且融入“错峰使用”的理念,提高其利用率。来自青云中学七(9)班小队设计的作品《悬绿》也有很强的可操作性,他们根据学校周边道路狭窄的现状,提议通过垂直绿化打造更加温馨的放学路。
正如青云中学方面表示,“最美放学路”设计大赛不仅是学生们用画笔与思考参与社区治理的实践课堂,更搭建起学校与街道、家庭与社区的沟通桥梁,期待孩子们的创意能为这条“回家路”注入更多温暖与活力。
共商共建共享打造“连心路”
记者发现,“最美放学路”的建设,生动诠释了党建引领下,如何通过共商共建共享凝聚人心,让治理成效惠及每一位居民。
青云中学45名七年级学生提出设计方案;27家商户自发成立“清障志愿队”,划定临时停车区,把“门前三包”升级为“街区共护”;家长们则提议从“接娃大军”变身平安志愿者,放学时段引导交通;上海理工大学、四川音乐学院等设计团队,也用自己的专业为老街区注入艺术温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