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上观号 > 上海黄浦 > 文章详情

《保卫卢沟桥》演出地(蓬莱大戏院)遗址

转自:上海黄浦 2025-07-07 16:37:40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8月7日,上海文艺界人士以戏剧为刀枪,在蓬莱大戏院首演话剧《保卫卢沟桥》,发出“抗战第一声的悲壮事实”,吹响了全民族抗战的冲锋号。

赶排抗日剧

1937年7月,卢沟桥事变的消息传到上海,影剧界人士无不义愤填膺。7月15日,中国剧作者协会在卡尔登戏院召开全体会议,决定集体创作三幕话剧《保卫卢沟桥》,以讴歌英勇抗战的军民。会议限定第三天下午4点前拿出初稿,然后再用两天时间修改。到第五天,这部由崔嵬、张季纯、马彦祥、王震之、阿英、于伶、宋之的、姚时晓、舒非等17人执笔编写,由冼星海、周巍峙、塞克等5人谱写歌曲,并经夏衍、郑伯奇、张庚、孙师毅4人加工整理的《保卫卢沟桥》剧本如期完成,以中国剧作者协会会员集体创作名义推出。上海各剧团、各电影公司近百名主要演员担任演出和剧务工作,仅用十多天时间就排练完毕。

《保卫卢沟桥》剧本(1937.9)

8月7日,《保卫卢沟桥》在蓬莱大戏院首演。全剧共三幕,第一幕“暴风雨的前夕”描写七七事变前,日军以演习为名在卢沟桥附近为所欲为,当地居民忍无可忍,“把鬼子兵赶出去”的口号预示着一场暴风骤雨即将来临。第二幕“卢沟桥是我们的坟墓”描写了卢沟桥事变爆发的过程,被日军演习烧杀掳掠的村民向卢沟桥附近驻军求援,将士们摩拳擦掌,严阵以待,而上面却传来“不准轻举妄动”“和平阻止敌人前进,设法避免冲突”的命令,不让出兵。敌人嚣张的气焰和难民痛苦的哭诉,让将士们终于奋起反抗,向敌人冲杀过去。第三幕“全国的抗战”描写了军民合作,共同反抗日本侵略者的场面,也是整个戏剧的高潮。

蓬莱大戏院戏单

史诗般的演出

演出得到了社会各界广泛支持,上海各大剧团和电影公司演员,纷纷要求参与演出,即使跑龙套也深感光荣,赵丹、王人美、王莹、金山、崔嵬、吴茵、顾而已等著名影人都参加了该剧排练和演出。其间,为欢迎从日本归国的郭沫若,以及沈钧儒等“七君子”出狱,特加演一场。当演出进行到第三幕,在剧中扮演连长的崔嵬和战士们一起高唱:“我们愿守上边的命令,可是我们不能被人无缘无故来调开……守土战士,谁说我们不应该!”台下爆发出热烈的呼号,郭沫若、沈钧儒等与观众一起站立,振臂高呼:“枪口一致对外!反对投降主义!”

《保卫卢沟桥》剧照

《保卫卢沟桥》从公演开始,场场爆满,联合演出每天日夜两场进行,有时还加演临时场满足要求。这种热烈场面,一直持续到八一三淞沪抗战爆发。《申报》载文评论此剧“是一颗掷向民众深处的爆烈弹,猛烈地激动每一个观众的神经,沸腾他们的热血”。

《申报》刊登《保卫卢沟桥》演出广告

蓬莱大戏院简介

蓬莱大戏院于1930年1月18日建成开业,是一座砖木结构戏院,屋顶用铅皮加瓦片铺盖,观众厅座椅为木制长条靠背椅,共设768个座位。上海沦陷后,日军焚毁蓬莱市场并占领蓬莱大戏院,抗日战争胜利后恢复影剧业务。1952年12月更名为蓬莱电影院。1956年由蓬莱区文化科管理。1960年,蓬莱、邑庙两区合并成立南市区,蓬莱电影院成了南市区的主要影院。1967年和1989年两次进行翻修,1990年代拆除,原址建沧海苑住宅区。

学前街 111 号地块图(1947)

蓬莱大戏院旧貌(左),1952年更名为蓬莱电影院(右)

90年代末拆除,原址建沧海苑住宅区(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