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入展厅,仿佛来到了弥漫着海洋味的渔人码头,喜庆热闹的《舟山渔民夺丰收》、萌态十足的《捉弹鲈》、清新淡雅的《赶海》、风光秀美的《海上布达拉宫》……舟山市普陀区文化馆党支部书记、副馆长郑晓艇介绍,普陀渔民画源于海岛古老的船饰画、灶头画、床头画等传统民间美术,自1983年起,经过四十余年的发展演变,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渔民画取材于渔民海边的生活和生产劳动,内容多为出海捕鱼、丰收归来的场景,充满了浓厚的地域特色。本次展出作品中,有十余幅是历年入选全国美展及各大展览的获奖作品。
“让普通人也能成为艺术家,画出令人惊叹的作品”是舟山普陀渔民画的发展宗旨。相较于松江农民画丝网版画对刀工、用色等技法要求较高,普陀渔民画构图随意、造型夸张、用色大胆、颜色鲜艳,可谓是“稚拙绘画”。“渔民画创作队伍中,有厨师、教师、摄影师等各个行业的美术爱好者。”郑晓艇说,“渔民画创作不需要太多的绘画基础,主要是有对生活的感悟和想象力,挖掘出生活当中感动自己的东西。”
当天上午,远道而来的渔民画创作者还参加了观鲈楼非遗工坊。观鲈楼因松江鲈文化而闻名,大家漫步其间,聆听了松江鲈的传奇故事,感受到了“莼鲈之思”的文化魅力,也见识到了松江丝网版画的深厚功力。尤其是工坊里琳琅满目的丝网版画工具,让创作者们大开眼界,纷纷表示有机会一定要学学松江丝网版画。
“虽然普陀和松江相隔很远,但我们都依水而生,对水有着深厚的情感。这次参观让我对松江的文化有了更深的了解,也为今后的创作带来了新灵感。”来自舟山东极岛的创作者梁银娣说。
此次普陀渔民画松江走亲展,不仅是一次艺术的交流,更是两地文化互动的新起点。未来,两地将在文化交流、艺术创作等方面开展更多合作,让不同地域的文化碰撞出更绚丽的火花。
记者:贾丽 实习生 沈星辰
编辑:沈莉娜 桂可欣
审核:周样波 李于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