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上观号 >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 > 文章详情

70岁尿毒症患者动脉瘤破裂命悬一线!华山医院多学科“生死时速”抢回生命

转自: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 2025-07-08 18:43:20

近日,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宝山院区上演了一场惊心动魄的生命接力。患有尿毒症、长期依赖血液透析的陈老伯(化名)在深夜突发凶险的巨大髂内动脉瘤破裂大出血,命悬一线。华山医院宝山院区急诊、血管外科、肾病二科、麻醉科、手术室、输血科与护理团队等多学科紧密协作,在极其有限的“黄金时间窗”内将患者从死亡边缘拉回,完成高难度抢救。

深夜骤变:动脉瘤破裂,血压几乎归零

陈老伯是一位70多岁的尿毒症患者,长期在华山医院就诊。十多年的痛风病史导致他的肾功能逐步减退,需要长期血液透析维持。此前,他与家属积极配合医嘱,正在过渡至终末期肾脏病维持性血液透析的阶段。

转折发生在某天凌晨3点,陈老伯如厕时突然感到腰背部和腹股沟的剧烈疼痛,并迅速出现面色苍白、冷汗淋漓等休克症状,昏倒在洗手间。约半小时后,家属发现陈老伯已不省人事,于是紧急将其送至华山医院宝山院区急诊。然而情况已极度危急:陈老伯的生命体征极不稳定,血压已无法测出,处于失血性休克状态!急诊团队高度警觉,第一时间启动最高级别抢救预案,开启绿色通道。

急诊鏖战:抢抓“黄金一小时”

时间就是生命,急诊团队立即展开争分夺秒的抢救。为了维持基本的生命体征,急诊团队快速建立静脉通路与深静脉通路,确保液体和药物快速输入。快速补充血容量是维持基本循环、争取后续手术机会的关键,医护人员紧急启动大量输血输液程序,在最短时间内为患者输注了红细胞、血浆等血液制品。在快速扩容的同时,团队使用强效升压药物进行控制性升压,以维持正常的血压底线,为后续止血工作打下基础。

然而,难点凸显:作为尿毒症患者,陈老伯对血管活性药物的反应极不稳定。一方面,其基础情况血液透析、长期高血压和血管钙化使得血管调节功能异常;另一方面,严重休克状态叠加尿毒症的内环境紊乱(电解质紊乱、酸中毒等)进一步干扰了药物效果。抢救团队必须时刻紧盯监测数据,精细调整药物种类、浓度和速度,在维持最低有效血压和避免过度刺激脆弱血管之间寻找微妙的平衡点。终于在万分紧张的抢救下,陈老伯的血压勉强维持住了!

在积极复苏的同时,急诊团队迅速完成必要的床旁超声和CT检查,为明确诊断和后续治疗提供依据。影像学结果指向了致命的“不定时炸弹”——巨大髂内动脉瘤破裂,陈老伯的腹腔内存在大量活动性出血。髂动脉瘤破裂素以凶险著称,文献报道死亡率极高,许多患者在送达医院前或抢救初期即已死亡。尤其像陈老伯这样入院时已“测不出血压”的极危重状态,抢救窗口期可能不足一小时。

术前CT影像

血管外科出击:高难度介入 力挽狂澜

诊断明确,必须立即手术止血!华山医院普外科血管外科中心主任医师谭晋韵是当天总院外科二线值班。初步了解病情后,谭晋韵深知病情的极端凶险性和手术的极高难度:巨大髂动脉瘤破裂+尿毒症+失血性休克血流动力学不稳定。即便面对这样的高风险,他依然没有丝毫犹豫,立刻召集手术团队紧急到位。凌晨4点,普外科血管外科中心主任医师谭晋韵、副主任医师何勍、主治医师黄毅军和技师刘遵以最快速度向宝山院区集结。

手术时,患者血压仍极其微弱,循环不稳。髂内动脉位置较深,瘤体本身分支复杂,破裂后出血汹涌,定位远端分支和封堵破裂源头极具挑战。手术团队在严密的监护下,高效完成造影,清晰锁定患者位于髂内动脉的瘤体破口。同时,陈老伯由于尿毒症并发症和长期血液透析对全身血流动力学的影响,全身的血管发生硬化、僵硬,血管条件差,血流动力学不稳定,导丝、导管通过困难,强行操作极易导致血管夹层甚至新的破裂同时,钙化斑块使得支架输送和精准释放的难度倍增,对术者的操作精准度和手感要求极高。

术中影像

手术团队凭借丰富的经验和精湛的技术,小心翼翼地操作导管导丝。在DSA实时引导下,团队精准地将弹簧圈栓塞材料输送到破裂瘤腔和远端的分支,防止分支血液逆流倒灌,并成功释放覆膜支架,覆盖髂内动脉开口,有效阻断了出血源头。整个手术过程紧张有序,每一步都如履薄冰。

术后随访影像

肾病二科护航:患者曙光重现

随着出血被成功控制,陈老伯的生命体征逐渐出现转机:他的血压开始回升并趋于稳定,休克状态逐步纠正。当手术结束时,窗外已现曙光。

然而,抢救并未结束。巨大的创伤、大量失血和输血、以及患者原有的尿毒症基础,使得后续治疗依然充满挑战。肾病二科在极重症血液净化诊治方面具有丰富经验,团队迅速接手患者并调整术后诊疗策略:考虑到患者经历严重休克和大手术后血流动力学仍不稳定,肾病科团队精细化调整血液净化方案:将原有的常规血液透析方案调整为对循环影响更小且避免患者转运的模式,尽量减少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患者原有的用于长期透析的动静脉瘘其生命线,经历了休克和大手术后,面临更高的功能不良、血栓和感染风险。团队为保护脆弱的血管通路,果断改为建立临时性中心静脉置管进行透析,以保护珍贵的长期通路,为患者后续的生存质量保驾护航。经历创伤、失血和输血后,在密切监测凝血功能、电解质、容量的前提下,肾病二科团队动态调整了患者的抗凝等药物治疗方案,患者顺利过渡,逐步恢复到传统抗凝治疗。

经过两周多的精心治疗和康复,陈老伯的身体状况稳步好转,最终得以康复出院,继续接受规律的血液透析治疗。

术后,陈老伯满怀感激地表示:“是华山医院的医生护士们,在我一只脚已经踏进鬼门关的时候,硬生生把我拉了回来。他们的技术和责任心,给了我第二次生命。”

这场与死神赛跑的胜利,不仅挽救了一个生命,更彰显了华山医院在团队协作、技术创新下,为危重患者带来生机的强大力量。生命有时如蝉翼般脆弱,然而在医护工作者的守护之下,许多风暴得以平息,许多伤口得以愈合。陈老伯的故事,是一段充满挑战与希望、失落与新生的感人篇章。他的感激,是对医疗工作者最崇高的认可,也愿所有生命,都焕发出最耀眼的光芒。

文丨肾病二科 吴元昊

急重症医学科 赵晖

普外科血管外科中心 谭晋韵

喜欢就奖励一个“”和“❤”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