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关于推进本市绿色生态城区建设的指导意见》(沪住建规范联〔2023〕13号)文件要求,依据《绿色生态城区评价标准》(DG/TJ08-2253-2024),经审定,黄浦一大会址·新天地项目通过三星级上海市绿色生态城区(规划设计阶段)认定。
一、城区概况
黄浦一大会址·新天地绿色生态城区位于黄浦区中心地带,是上海最具标志性的区域之一,也是“上海2035”总规中的中央活动区重要组成部分。
绿色生态城区北至延安东路,东至西藏南路,南至徐家汇路,西至重庆南路,总用地面积约2.1平方公里。涉及街道包含南京东路街道(部分)、淮海中路街道、打浦桥街道(部分)、老西门街道(部分)。
规划范围内以居住用地与商业办公用地为主。功能高度复合,具备文化、休闲、商业、商务、居住等多元功能。城区内多种居住形态共融,拥有各类高端住宅,也有各时期商品住宅、售后公房和历史风貌居民区。文保历史建筑众多,历史文化氛围独特。楼宇经济发达,承载东西方交融与海派精神,代表上海核心时尚潮流。
城区内现状建成度较高,属于改造类更新城区。保留用地占比73.62%,规划和待建用地仅占比10.65%。后续建设以存量发展和绿色更新为主。
城区范围图
用地规划图
鸟瞰效果图
二、项目亮点
(一)顶层构建打造高标准规划
城区构建“1+N+4”绿色生态专业规划体系,即以“1个绿色生态总体规划”为顶层架构,统筹区域规划建设,通过“N个系统规划”对城区进行细化建设,并通过“4个专项规划”实现特色创新。规划制定“绿色低碳、智慧韧性、人文荟萃”的总发展目标,通过建立“B+C+D”特色指标体系,全力推进城区建设。
规划体系图
(二)可量化:以碳计量为基础的绿色低碳城市更新
生态规划通过梳理各地块的建筑面积、建筑类型及建设情况,核算保留或更新建筑在运营阶段的碳排放量,并预测规划期末的碳排放水平。
现状建筑排放地图
规划建筑排放地图
(三)显价值:形成区域内碳资产潜力地图,完成碳资产价值预估
城区结合既有建筑低碳改造测算区域建筑碳资产;将绿色消费与碳普惠创新结合,预估规划区域内商业及个人碳资产潜力,共同形成区域内碳资产潜力地图。规划还将对接黄浦区碳达峰碳中和平台,实现“碳排放核查"和“碳资产管理”两大功能应用。
区域碳资产规划图
(四)可感受:绿色可视,生态可感,低碳可达,智慧可体验
通过多种绿化方式打造立体绿化,提升城区绿视率;选取特色树种,打造多样化生态环境。
淡水路沿路围墙立体绿化改造前后
城区内将绿色消费与碳普惠相结合,打造商业碳资产新模式,探索绿色金融与碳普惠协同发展机制。通过运营绿色消费商圈,激励商户和消费者参与低碳行动,进一步形成区域化的绿色消费碳普惠机制。
碳普惠路径示意图
城区内推进数字基础设施升级,夯实城市数字底座,打造全场景智慧应用体系。同时,推动城区公共建筑接入黄浦区虚拟电厂平台,优化楼宇智能需求响应机制,提升电力智慧调控能力。
黄浦区虚拟电厂平台
(五)塑特色:红色人文荟萃,海派包容开放
对规划范围内的老旧小区进行改造,重点提升基础设施、房屋质量、公共空间;围绕淡水路“一街一路”工作,提升沿街风貌,打造城区烟火气。
淡水路沿线小区改造前后
城区内挖掘存量资源,通过打开一批公共建筑附属空间,开放校园、商业等多样公共开放空间,打造多元、丰富、特色的公共开放空间系统。
复兴SOHO公共绿地改造前后
通过串联红色建筑,打造“复兴之路”“兴业之路”,打造红色漫游地图,再现历史场景,使“建筑可阅读”。
新天地时尚街区
新天地历史建筑
往期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