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上观号 > 同济大学附属同济医院 > 文章详情

【关注】肠道健康,一看“便”知

转自:同济大学附属同济医院 2025-07-08 20:31:45

每天被冲进马桶的便便,其实是肠道健康的“晴雨表”?作为人体消化系统的“最终产物”,粪便的颜色、形状和质地,藏着肠道发出的秘密信号,每一种变化都可能是肠道在向你“报警”。同济大学附属同济医院消化内科护士长单娟和护士程玲就带大家解锁这个“便便密码”,学会从排泄物中读懂肠道的真实状态。

健康的大便通常符合以下特征:

大便通常呈现为香蕉形,质地柔软,颜色为棕黄色。这种大便的形成,是由于食物在肠道内经过充分的消化和吸收,剩余的残渣与肠道分泌的黏液混合,最终形成。肠道健康的大便通常没有难闻的气味,排便过程也相对顺畅,不会伴随腹痛或不适。排便频率在每周3次或每天1-3次均属正常,关键是规律。

便便异常?可能是肠道在“报警”!

颜色异常:

  • 黑色柏油便:警惕上消化道出血,或服用铁剂、铋剂。

  • 红色血便:通常与食红色食物有关,如果排除了食物因素,可能是痔疮、肛裂,或下消化道出血。

  • 白色陶土便:常见于胆道梗阻,胆汁无法进入肠道。

  • 绿色便便:可能因饮食中绿叶菜过多、腹泻,或消化不良。

  • 灰色油腻便便:可能是脂肪吸收不良,便便常伴有恶臭,需关注胰腺功能及肠道消化情况。

▶ 形状异常:

  • 干结羊粪球样:提示便秘,可能与饮水少、膳食纤维不足或肠道动力差有关。

  • 稀水样或糊状:可能是急性肠炎、食物中毒,或肠易激综合征(IBS)。

  • 扁条状或细条状:需警惕肠道狭窄(如肠息肉、肿瘤)压迫大便。

▶ 其他异常:

  • 黏液便:少量黏液正常,若大量黏液伴腹痛,可能是肠炎、溃疡性结肠炎。

  • 恶臭难闻:可能因高蛋白饮食、消化不良,或肠道菌群失调。

护肠小技巧:

  • 饮食调理:增加膳食纤维的摄入,如全谷物、蔬菜和水果,有助于促进肠道健康,保持充足的水分摄入,有助于软化大便,预防便秘。

  • 规律运动:适量的体育活动能促进肠道蠕动,改善消化功能。

  • 管理压力:焦虑、抑郁易诱发肠易激综合征,可通过冥想、深呼吸缓解情绪。

  • 慎用药物:长期滥用抗生素会破坏肠道菌群,需在医生指导下用药。

  • 定期筛查:40岁以上人群建议每5-10年做一次肠镜检查,高危人群(家族史、长期腹泻/便秘)需提前至35岁。

什么情况必须就医?

  • 血便持续超过2周,或伴随腹痛、体重下降;

  • 便秘与腹泻交替出现,且持续1个月以上;

  • 大便习惯突然改变(如次数、形状明显变化)。

图文|消化内科

编辑|张鹰妮

责任编辑|谢壮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