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加快推进乡村全面振兴。
在中国农业迈向现代化的关键征程中,上海正以制度创新为引擎,全力构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农业科技高地。聚焦科研与产业深度融合的核心命题,上海以改革重塑农业创新生态——从人才评价指挥棒到成果转化新机制,从“三谷联动”战略布局到“百千万”人才矩阵,一张引领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上海蓝图”在黄浦江畔加速铺展。
当前,我国农业科技创新整体迈进世界第一方阵,但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同世界先进水平相比还有不小差距,农业科技创新仍存在各自为战、低水平重复、转化率不高等突出问题。
这一现状直指破题关键——农业科技体制改革,唯有通过改革构建更高效的规则体系、资源配置机制与激励框架,才能为科技创新培育适宜的“土壤”,助力化解“科研与产业两张皮”的问题。
作为国家战略的先行者,上海正以制度创新为核心,聚焦科研机构评价、人才激励、成果转化三大改革主线,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深度融合,着力探索可复制推广的“上海经验”。
分类评价是前提。传统的科研考核体系,往往遵循“论文导向”的单一评价逻辑,“一把尺子量到底”的模式,制约了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的“双链咬合”。
对此,上海在全市选取6家单位启动首批科技人才评价机制改革试点,上海市农业生物基因中心(简称“基因中心”)就是其中之一。基因中心按照岗位分工,将人才细分为基础性工作类人才、基础研究类人才、应用研究类人才、科技服务类人才四类,制定差异化考核要点,构建以创新价值、能力、贡献为导向的科技人才评价体系。2024年,基因中心按照改革完善后的评价体系在科研人员职称评聘方面加以应用,试点成果已初见成效。
作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石,产权制度在上海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中同样扮演着关键角色——这直接关系到能否突破科技成果转化的“死亡之谷”。改革势在必行,但究竟要改什么?怎么改?上海给出的方案是,科学设置科技成果的使用权、处置权、收益权,探索赋予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长期使用权,开辟科研人员创业的合规性通道。建立审批绿色通道,缩短产品准入批复周期,推动新技术、新产品加快进入市场。据了解,基因中心已初步形成了节水抗旱稻两系不育系“沪旱39S”的赋权转化实施方案和配套制度。新方案的实施,将进一步提高科研人员创新科研积极性。
与此同时,上海推动建设3个服务体系,构建“需求牵引—技术攻关—产业落地”的全链条创新生态,为培育科研团队和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打造新的空间。
上海某蔬菜基地内引入科技设备
科技创新协调联动体系建立后,将围绕15—20个产业链,整合现有的农业科技服务体系资源,向上对接优势科研机构,向下在12个现代设施农业片区和全市各个乡镇进行布局,重构农业科技社会化服务体系,打通产业链上下游关键环节,支持企业更加全面深入参与创新环节。
初创型农业科技企业培育体系建立后,将通过进一步明确“张江种谷”“上海农业科创谷”“长三角农业硅谷”的发展定位和产业布局,分别聚焦特色种源、生物合成、设施农业,形成差异化布局,加快培育细分领域“隐形冠军”企业。
科技型龙头企业服务体系的建立,将进一步完善市级农业科技创新信息库,遴选具有一定规模和优势的企业,定期进行沟通;构建惠企政策服务包,推进“一企一策”定制服务,为企业提供精准政策支持。
通过制度创新,上海进一步推动科研人员的“脑力”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生产力,将实验室的“纸面成果”变为田间地头的“实际效益”,为超大城市农业现代化提供了可操作的解决方案。
以打造全球影响力的农业科技高地为目标,上海正大力推进“张江种谷”“上海农业科创谷”“长三角农业硅谷”(简称“三谷”)建设,着力打造农业科创策源地。
“三谷”联动,意味着深度挖掘并融合差异化优势,实现错位互补、协同发展——
张江种谷概念图
其中,“张江种谷”是市、区联动打造现代种业示范区、实施种业振兴行动的重要载体,也是浦东引领区发展现代农业的标杆项目——园区位于张江科学城核心区域,占地面积25.72亩,建筑面积8.6万平方米,建有总部研发楼、种源研发公共实验楼、农业科技数据共享平台、特色农业公共实验室、种源科技成果展示中心等配套设施,是上海自贸试验区内唯一农业科技产业园区。为促进种源产业高质量发展,市区两级还共同出台了浦东新区促进现代种业发展十项措施,涵盖万亩现代种业示范基地扶持、种业人才纳入引领区“1+1+N”人才体系、种业企业科研创新项目、种业企业金融服务、支持鼓励种业企业上市等专项支持政策。
而上海农业科创谷,则依托奉贤区美丽健康产业特色,将服务“三农”发展、服务产业转型、服务科学研究,成为立足大上海、服务长三角、赋能全中国,国内领先、国际一流的健康农业科产创新中心。上海农业科创谷拥有“1+N+X”的空间格局,即1个农业科创策源核、N个新质产品制试区和X个科技农业示范点,致力于打造核心种源、生物基因、植物萃取、农业智能设施装备四大科产集群,聚焦关键共性问题和核心关联环节,从技术创新、产品开发、设施配套等方面推动四个领域协同发展,实现技术联合创新、产业联动发展。
作为长三角农业科技创新高地,长三角农业硅谷始终坚持以科技创新为引领,以产业需求为导向。截至今年3月,长三角农业硅谷成果丰硕:累计对接90多家企业,41家成功注册,覆盖种源、生物、设施农业等核心领域;13家基金金融企业携手成立的崇明农业科创基金,为涉农初创企业解决资金难题;与7家科研院所“联姻”,13个产学研项目进展顺利。下一步,长三角农业硅谷将继续优化功能布局,加快科技成果示范园建设,完善科技研发、成果转化等策源功能,让创新链和产业链无缝对接,构建硅谷产业创新生态,使崇明真正成为全国农业科技创新的集聚地、示范地。
上海以“三谷联动”的科创空间体系,共同支撑引领12个现代设施农业片区创新发展。
值得一提的是,为激发“三谷”创新活力,各区因地制宜、精准施策,市级层面也同步搭建起“政策杠杆支点”,上海市农业农村委员会专门从农业科技创新项目资金盘子里为“三谷”分别划拨1500万元资金支持企业申报项目,目的就是要加快完善“企业出题”机制,支持企业牵头开展以产业应用为导向的集成创新。
当前,沪郊大地正迎来招商合作的热潮,从产业园区到乡村振兴项目,政企联动、资本涌入,展现出上海郊区经济的新活力。
以农业新质生产力为牵引,农业科技正成为上海深化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新动能——上海市农业生物基因中心选育的节水抗旱稻,不仅在国内广泛种植,也推广到了非洲、东南亚的多个国家,国外种植已超10万亩,为全球粮食增产提供“中国方案”和“上海良种”;上海智慧农场建设加速推进,北斗导航、AI识别、云端调度、物联网感知等高新技术在田间地头深度融合;上海企业主持制定出全球首个RNA生物农药产业化标准,创制了全球第一个RNA杀菌剂和国内第一个RNA杀虫剂……上海正在用实践证明,农业新质生产力,最终在技术与产业的深度融合中沉淀为坚实的产业力量。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国内首个种业大模型“丰登”(SeedLLM)的问世,标志着上海在“人工智能+农业育种”领域已开辟前沿路径。这枚由浦江国家实验室联合崖州湾国家实验室共同培育的“数字种子”,打破过去育种信息缺乏统一平台、数据知识“孤岛式”分布的局面,该模型可通过自主学习,发掘生物、遗传、气象及土壤间的复杂关联,形成新的知识结构,具有品种选育、农艺性状、栽培技术等领域的解释和回答能力。
目前,这一模型可自主完成类似人类的联想推理,根据观测结果完成初筛,进而大幅精简需要进入实验室检测的植株,从而给育种按下“加速键”。
而农业新质生产力的底色,必然是“绿色”。核糖核酸(RNA)生物农药高成长企业硅羿科技,是中国首家RNA生物农药高新技术企业。近年来,国际诸多农化龙头企业纷纷瞄准RNA生物农药的关键核心技术。
简单来说,通过合成生物学技术采用RNA靶向干扰,实现对病虫害的精准灭杀,不仅研发周期短、研发成本低,且农药可以在短时间内被降解而无残留,这样的颠覆性技术无疑为农业绿色防控带来了巨大的产业空间。2017年创设的硅羿科技,主持制定出全球首个RNA生物农药产业化标准,拿到国内最早颁发的RNA农药“核酸干扰素”命名函,创制了全球第一个RNA杀菌剂和国内第一个RNA杀虫剂。
康码高产(上海)生物有限公司研发为农作物提供替代化肥的蛋白营养液生物肥料
从智能化、数字化到绿色化,农业新质生产力助推上海农业更加低碳、高效,新技术支撑下的新兴产业,为农业产业深度转型提供了带动力和传导力。
乡村振兴,关键在于人。
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底,上海农村实用人才总量突破4万人。其中,1人获评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34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49人入选省部级人才培养计划。培育乡村产业振兴带头人“头雁”150人、农业行业职业技能人才6000余人。
上海何以集聚人才?答案藏在多维发力的“组合拳”里。顶层设计上,聚焦现代设施农业片区的产业规划如同精准地图,指引优质企业和标杆项目向这片沃土集聚。围绕目标客户开展精准招商,针对企业需求“量身定做”支持政策,以完善政策配套和良好营商环境吸引企业投资发展;同时,推进“张江种谷”“上海农业科创谷”“长三角农业硅谷”建设,充分发挥上海技术、资金、人才、市场等要素聚集优势,布局打造高水平乡村人才聚集示范区,引领形成一批标志性成果。
在农业科技创新人才引育上,上海聚焦关键核心技术领域,瞄准生物育种、智慧农业等“卡脖子”领域精准发力。一方面,通过各类人才计划,实施“领军+拔尖+青年”梯次化培育工程,遴选人才;另一方面,赴中国农业大学、南京农业大学等多所知名农业高校开展宣讲和招聘,陆续引进多名高端人才。
努力的成果“写”在大地上。在上海市农业生物基因中心,首席科学家罗利军带领团队构建了水稻遗传资源保护与利用信息管理平台,还解决了水稻高产优质与节水抗旱难以兼顾的技术难题,取得了节水抗旱稻“从0到1”的重大突破;上海市农业科学院“攀高计划”培育的中青年学术带头人曹黎明,育成的“申优28”超级稻在长江流域推广400万亩,亩均增收200元;青年科学家张鲁嘉研发的工业酶分子改造技术,为企业创造经济效益数十亿元……
当农业科创的火花不断迸发,乡村产业振兴的“雁阵”也展翅高飞。上海实施的“头雁”项目,为百余名产业带头人量身定制“多对一”协同孵化方案,形成“一人一策、一企一径、一业一群”的立体扶持体系。在这个网络中,王庭峰带领静捷合作社打造国家级示范社,年助农增收20%;黄生飞首创“稻—菇轮作”生态模式,借力数字直播打开线上新销路;王黎娜将青扁豆市场占有率推至70%,书写“小扁豆大产业”的传奇……
值得注意的是,随着乡村越来越被“看见”,运营成为新的时代课题。一批怀揣创意的乡村创客与运营官应运而生,他们或是从兴趣出发,打造特色空间并延伸品牌体系,或是拓展纵深市场,构建上下游产业链,在产业聚合中实现错位发展,还有人以整村为单位,进行整体盘活设计,搭建新消费场景。
从科技尖兵到田间工匠,从治理先锋到青年创客,越来越多的“新农人”在希望的田野上书写“兴农事”。
上海市农业农村委员会明确,将着力构建“百千万”人才矩阵——以百名科技、产业、改革型人才为引领,以千名乡村发展、建设、治理型人才为主体,以万名技术、技能、服务型人才为基础的乡村人才梯队。预计到2030年,基本建成一支总量稳定、结构合理、素质优良、作用突出的乡村人才队伍。
文字:俱鹤飞 徐梓宁
来源:《解放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