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上观号 > 今日闵行 > 文章详情

马桥遗址中挖出很多植物样本→丨闵行情

转自:今日闵行 2025-07-08 22:11:55

马桥文化是如何形成的?
马桥文化时期是怎样的一种社会结构?
马桥文化
如何影响了本地区历史发展的方向,
它与现代社会的形成有什么联系?……
追寻马桥文化的探索步伐依然应该延续。

“发现闵行之美”系列丛书诵读活动的第二十七季,我们邀请了上海市闵行区江川路小学的少年来诵读《追寻马桥文化。今天,你将听到的是《植物景观》(节选)。

植物景观

目前为止,复原过去植物景观主要依靠遗址及其周边地区遗留下来的各类植物遗存的分析。植物遗存主要有植物微体遗存和植物大遗存,前者需要借助显微镜等设备才能观察到,包括孢粉、植硅体和淀粉粒等,后者可以肉眼观察到,分析中有时需要辅助以显微分析技术等,包括植物种子、果核、果壳和炭屑等。

目前,植物微体遗存分析中运用最为广泛的是孢粉分析技术。孢粉是孢子和花粉的总称,它们分别是苔藓、蕨类植物和种子植物的繁殖细胞。孢粉粒具有坚固的外壳,并具有良好的耐酸、耐碱、耐压性能,因此,在开花季节,孢粉随风吹扬,最终落在地面上或水中,长期在地层中聚集和保存。不同植物种属的孢粉粒,在大小、形状、壁的结构(如萌发孔、壁的分层和纹饰)方面,一般都有所不同,因此根据孢粉的形态可以判断古代植物的种属(图3—4)[1]。

图3—4 钱山漾遗址土壤中的孢粉

上海闵行马桥遗址曾经做过多次孢粉分析,以ⅠT1011和05MMT4两个考古剖面孢粉分析较为典型。ⅠT1011的研究者把从良渚文化到马桥文化多个地层划分为一个孢粉带,经鉴定发现其孢粉组合中草本植物居优势,占孢粉总数的70%以上,主要为莎草、蒿、禾本科、十字花科和藜科等。木本植物以松、栎和柳为主,也有少量喜暖的青冈栎等常绿阔叶树种。蕨类孢子有里白、凤尾蕨等,研究者认为这种孢粉组合反映了疏林草原景观[2]。05MMT4的研究者按照时代把不同时期的孢粉组合进行了仔细分析,马桥文化时期的孢粉组合以蕨类孢子、藻类占优势,达69.9%~95.3%,木本植物花粉和草本植物花粉含量均较少,分别为1.9%~13.9%和1.9%~16.3%。蕨类孢子中,数量较多的是水龙骨科、槐叶萍、蕨属,还有一些膜蕨属、紫萁属、凤尾蕨属等,藻类中淡水的环纹藻数量很多,最高可达74.6%。木本植物花粉中,有一定量的常绿栎类、落叶栎类和松,偶见木樨、柳属等花粉。草本植物花粉中数量稍多的有香蒲属、禾本科,还见一些十字花科、毛茛科、百合科、藜科、蒿属等花粉(图3—5)。由于藻类中环纹藻的数量很高,说明当时的水域面积很大,应该是一种湖沼、河流星罗棋布的地貌单元。此外,根据孢粉组合,木本植物和草本植物都较少,马桥遗址附近分布的应该是稀疏的常绿阔叶、落叶阔叶、针叶混交林,并间有小片草地分布[3]。

图3—5 马桥遗址05MMT4剖面孢粉图示

[1]姜立征:《孢粉分析与环境考古》,《生物学通报》1998年第7期。
[2]于世永、朱诚、史威:《上海马桥地区全新世中晚期环境演变》,《海洋学报》1998年第20卷第1期。
[3]张玉兰:《上海马桥遗址先人生活的古地理环境》,《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第11期。

2023年5月起,区政协办公室、区教育局、团区委和区融媒体中心联合推出了“发现闵行之美”系列丛书诵读活动,陆续邀请闵行区多所学校的青少年一起来读好书、善读书、懂历史、爱家乡,合力推动“闵行情”读书活动落到实处。

第二十七们邀请了上海市闵行区江川路小学的少年来诵读《追寻马桥文化》。筚路蓝缕,以启后学,本书致力于全面收集马桥文化发掘及研究的成果,多视角地展现马桥文化的特点。本书既是向马桥文化命名四十周年纪念活动的献礼,也希望它能成为未来研究的基石,引起学者们对马桥文化更多关注,共同推进学术的不断发展。

2025年7月起,第二十七季正式开启,每个工作日的21:30,我们不听不睡!

一起聆听闵行声音,发现闵行之美……

朗读:上海市闵行区江川路小学 夏禹尧
编辑:汤婧娴

初审:岳顺顺

复审:石思嘉

终审:刘垦博

转载请注明来自今日闵行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