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开始家长和学生对管乐的认知不高,积极性也不足,现在只要孩子喜欢,家长会全力配合。”新桥学校政教主任姚菁回忆乐团初创时的情景。2016年,新桥学校依托国家级少年宫平台组建管乐团,首批学员中不乏连乐器都未接触过的孩子。
九年时光,见证了这支乐团的华丽转身。“孩子们从吹不准单音到能演绎《加勒比海盗》《我的祖国》等复杂曲目,专业水平达3-7级,各声部甚至能自主排练。”外聘指导教师俞凯感慨地说。2021年,乐团首获上海市双百音乐会优秀组织奖;2023年,又摘得上海市管乐展演优秀奖,实现从校园到市级舞台的跨越。
通过“新生团-预备团-校队团”三级培养体系,零基础的孩子在这里找到了音乐之门。“学了5年,从吹不好到现在能站上舞台,觉得很有成就感。”6年级的祝琦恩如今已是大号声部的首席,这名曾经内向的男孩如今在团队协作中找到了自信。“一开始音符吹得有些乱七八糟,现在可以完整地吹出自己想听的曲目,这是坚持来的成果。”5年级的孔晨鑫现在是萨克斯声部的首席,他坦言,在学习的过程中一度想要放弃,但老师的鼓励让他坚持了下来,现在每一次练习、每一次演奏都让他深深地感受到音乐的魅力。
“音乐不是特长生的专利,而是全体学生的‘心灵甘泉’。”校长陈丽介绍,学校将美育纳入整体规划,形成“国家课程+校本课程+少年宫特色课程”三级体系:基础音乐课实现全覆盖,有14个音乐类社团可供自由选择,优秀苗子可进入少年宫深度培养。
经费投入是保障。学校每年为管乐团专项拨款30万元,家长则自购乐器支持。这种分层培养极大地促进了学生的智力发展和综合能力的提升——首届团员龙同学凭借管乐特长考入重点高中;学校第一届学生校长助理团团长肖俊忻将乐团学到的团队协作能力运用到了校园管理中。
音乐是情感的载体。对孩子们来说,音乐教育提供了一种情感表达的途径,滋养着他们的心灵。据了解,该校管乐团成员不仅学业优良,在心理健康、团队意识等方面也表现突出。正如萨克斯手孔晨鑫所说:“在这里学到的不仅是音乐,更是永不言弃的精神。”
“今年我们已经与松江四中签约,未来还将借助上外云间教育集团资源,为各级各类高中输送管乐特长生。”校长陈丽透露,学校正构建小初高衔接通道,以打通美育“成长链”。
当《歌唱祖国》的旋律响起,音乐会接近尾声。这场演出不仅展现了学校美育成果,更让大家看到:当教育跳出分数桎梏,关注人的全面发展时,每个孩子都能奏响属于自己的生命华章。在推进“五育融合”的道路上,新桥学校的探索正如跃动的音符,持续谱写着育人新曲。
记者:李谆谆
部分图片由受访者供图
编辑:王红霞
审核:周样波 周雨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