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的锦攒台,老人扶着扶手在晨练区舒展筋骨,孩童踩着软质地面追逐嬉戏;午后的沐阳隅,阿姨们坐在蔷薇花下织着毛衣,退休教师张奶奶给围坐的孩子讲草原往事……这些“全龄共享型”的“零距离家园”小站,像一颗颗温润的珍珠,串联起五里桥街道辖区里老中青幼的日常,让曾经疏离的邻里情,在共同的空间里慢慢升温。
空间焕新:
从“闲置角落”到“全龄乐园”
老小区的空间改造,藏着对每个年龄层的细致关照。锦攒台的蜕变堪称典范:曾经的废弃平台,经三期改造后,不仅加装了适老化扶手和防滑地砖,还特意增设了儿童安全提示。年轻家长们则在一旁的休闲椅上看护,三代人各有天地又互不打扰。
沐阳隅的改造更显巧思:解决电瓶车乱停放后,腾出的空间被精心划分——北侧安置的长椅,供老人晒太阳、聊家常;南侧摆放低矮的设施,成为孩子们的嬉戏去处。新栽的蔷薇花墙下,居民们在这里畅谈着社区里的事。温馨居则将杂乱的内保室改造成“全家乐园”,读书角的绘本区矮柜,孩子踮脚就能取书;放大镜台灯和大字版报刊,让老人阅读无忧;循环播放社区通知的电视机,又能让上班族随时掌握邻里动态。
活动共融:
跨代互动绘就“社区全家福”
全龄共享的核心,是让不同年龄层在互动中找到情感共鸣。重阳节的锦攒台总是热闹非凡:孩子们端着亲手制作的茶点,给老人表演排练多日的歌舞;老人则拉着孩子的手,讲起年轻时的故事。72岁的李爷爷给孩子们叠飞机,5岁的小把戏把自己画的贺卡塞到他手里,画面里的笑靥跨越了三代人。
沐阳隅的游园会更是一场全龄狂欢:退休教师挥毫泼墨写书法,年轻白领围站着学茶艺,孩子们追着魔术师的彩球欢呼。曾参与原子弹建造的张奶奶,被一群孩子围着问“草原上的星星是不是特别亮”。 舒心室的活动同样充满跨代温情,烘焙达人蒋师傅教小朋友打乒乓时,退休的京剧爱好者汪老师会带着中青年唱段,而应老师的美育课堂上,祖孙俩常一起画社区的玉兰花,画笔勾勒出的不仅是花朵,更是代际间的默契。
共治聚力:
人人都是“家园设计师”
小站的生命力,在于每个年龄层都能成为建设的参与者。温馨居外“温馨亭”的诞生,源于心愿墙上那句“希望有个遮雨的聊天处”。退休的王阿姨在听证会上提需求,做工程的白领小张测算预算,大家一起帮忙建设出了如今的样子。如今这里既是老人议事的据点,也是妈妈们交换育儿经的角落,谁提议添置绿萝、谁发现灯泡坏了,大家都会主动操心。
锦攒台的“花园守护”队里,退休的刘阿姨每天打扫落叶,中学生小李负责给植物浇水,做设计的白领小陈则制作了精致的花草名牌;沐阳隅的护绿队中,种了一辈子花的赵爷爷传授养花技巧,孩子们用图画本记录绿植生长日志,共建单位捐赠的花肥,让花墙年年盛放。舒心室的读书漂流角更藏着共治的温暖:老人捐出珍藏的历史书,年轻父母带来儿童绘本,白领分享职场读物,每本书的扉页都贴着捐赠者的名字,仿佛在说“这里是我们共同的家”。
这些全龄共享的小站证明,真正的共享不是空间的简单叠加,而是让每个年龄层都能在此找到归属感。当锦攒台的晨练、沐阳隅的花香、温馨居的灯火交织,一幅“全龄乐享·邻里相融”的画卷,成为五里桥街道“零距离家园”小站最动人的风景。
记者 / 朱影影
编辑 / 孙冲
图片 / 五里桥街道
转载请注明来自上海黄浦官方微信
1. 盛夏至,五谷杂粮成餐桌“养生担当”
2. 免费开放!重磅希腊大展来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