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夏的第一碗冷面,
你们吃了没?
三四十度的炎热天气,
吃饭吃不下,
冷面便成为不少人的选择。
冰冰凉凉的,
吃下去,舒心不少。
你知道吗?
冷面在上海的历史很长,
据说是地道的劳动人民美食。
1934年《申报》报道,早些年间劳动者吃不起汽水、冰淇淋,冷面便成了唯一的需要品,既可解暑又能填饱肚子。解放后,上海市卫生防疫站检查冷面的制作环节,发现多用生水且环境不洁,往往成为肠道传染病的传播之源,明令禁止经营。
1934年《申报》关于冷面的报道
50年代中期,上海市公共饮食公司业务部与四如春的点心师反复研究,改进工艺,将面条先蒸后煮,再用油拌和吹冷,从拌吹到存放、销售,均在封闭式专间内进行。经上海市卫生防疫站检查,确认卫生合格,冷面才重新与广大消费者见面,制作方法在全市饮食店摊中推广。
以后每年5月至9月,上海街头巷尾的饮食店摊都有供应,实惠美味,成为夏令季节最受欢迎的一种快餐。
沪语作家胡宝谈认为,
上海人的冷面与其他地方的冷面
工艺是不同的:
上海叫冷面,其它地区大多数叫凉面。怎么让面变冷,上海和别的地方采用的方法不同。别的地方是过水面,就是用冷水过面让面条冷却,包括朝鲜冷面也是这种方式。
上海的冷面一开始也是过水的,也就是用自来水直接冷却,但这样做容易产生卫生问题。冷面曾经在上海被禁止销售。
直到“风扇冷面”的问世——面条熟后,加葱油一边用筷子拌,一边用电风扇吹冷的方法。而从使用电风扇这点上来讲,上海冷面的做法是上海独有的。
目前认为,冷面分“干蒸派”和“湿煮派”。前者,生面须抖松后放进大蒸笼里蒸过,再下锅煮熟,然后吹凉待用。先蒸后煮的冷面可较长时间保持它的利爽口感,富有弹性。后者省却蒸的工序,生面直接下锅煮熟后再吹凉待用。“湿煮派”冷面保存时间稍短,一般家庭都采用湿煮法。
冷面好不好吃,调料是关键。调料的勾兑必须认真对待,酱油、米醋、花生酱、辣油,一个都不能少。
浇头选择也让人眼花缭乱。鳝丝、辣酱、素什锦、蚝油双菇、红烧大排等,都是冷面的黄金搭配。也有不少人喜欢三丝,茭白、青椒、肉丝简单煎炒,清清爽爽。还有不少人(比如静宝),喜欢单点一个糖醋排条浇头,再点一个绿豆汤,和“清冷面”一起舒舒服服吃一顿。
对于大多数市民来说,现在在家做冷面的机会是越来越少了。不过,现在许多街边小店都会提供应季冷面。在静安,王家沙和美新点心店则是不少人的吃冷面去处。
王家沙
每年夏天,特地来王家沙吃冷面的人络绎不绝。
图:大众点评@白牙村长喝奶茶
这里浇头的选择非常多,有三丝、香菇面筋、辣肉,还有烤鸭、鳝丝、菠萝咕噜肉、虾仁等。夏天如果食欲不振,来上一口裹着麻酱和香醋的面条,再夹一口脆脆爽爽的豆芽菜,嘿!开胃!
图:大众点评@白牙村长喝奶茶
地址:北京西路1533号(常德路口)等连锁店
美新点心店
视频截图:楼英俊
美新点心店门口的长队四季常在,尤其是夏天吃冷面的时候,很多阿姨爷叔都专门赶过来,为的就是在炎炎夏日吃上一口记忆中不变的味道。
地址:陕西北路105号
编辑:路景斓
部分图片:路景斓
资料:上海市档案馆馆藏、新闻晨报
转载请注明来自上海静安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