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陀区率先实现全区养老机构预付费“公证提存”全覆盖,为入住老人缴纳的押金加道“安全锁”。 “住养老院要交押金,如果养老机构将来出了问题,该咋办?”准备入住普陀区某养老院的八旬老人王先生有些焦虑,看到外地养老机构“爆雷”后无法退还押金的消息,不禁嘀咕起来。不过,工作人员的一句话打消了他的顾虑:“您放心,这笔押金将会存进‘公证提存’账户里。” 这位工作人员提及的“公证提存”账户是普陀区民政局联合区公证处推出的养老预付费公证提存监管模式,以公证提存的方式为养老机构预付费加道“法律安全锁”。该区成为全市首个养老机构预付费公证提存监管全覆盖的区,全区正在运营的54家养老机构均已签约,入住老人预付的押金正陆续转入公证提存账户。 在普陀区的这家养老院,王老先生要缴纳入住押金两万元。工作人员先出示“上海养老预付监管平台——普陀公证”微信小程序,王老先生扫码刷脸认证、上传养老机构服务合同、签署公证告知书,就能将押金支付至提存公证账户。 其实,和王老先生有同样顾虑的入住养老机构的老人并不少。过去,尽管养老机构的预付费(如养老服务费、押金等)按规定需存入银行专户,但风险并未彻底消除,一旦养老机构卷入债务纠纷,账户极有可能被法院冻结,老人的预付费面临着 “打水漂” 的危险。更有甚者,一些不良机构肆意挪用资金,严重损害了老人的合法权益。 为解决养老机构预付费安全问题,《上海市养老机构预收费监管实施办法》(简称《办法》,点击查看)于去年年底施行,《办法》指出,“预收费”通常包括养老服务费和押金。前者包括一次性预收取的床位费、照料护理费、膳食费等,最多不超过3个月。后者包括收取的为老年人就医等应急需要、偿还拖欠费用、赔偿财物损失等作担保的费用,不得超过单个老年人月床位费的4倍。《办法》还鼓励各区探索使用公证提存模式对预收费进行监管,区民政局可以会同公证机构,选择辖区内预收费规模较大的养老机构开展试点。 据普陀区民政局养老服务科相关工作人员介绍,去年年底,普陀区民政局、区司法局、普陀公证处等部门共同探讨养老预付费公证提存监管模式的可行性与具体实施方案,制定并完善了一系列配套措施,明确了委托区公证处提供预收费公证提存服务的适用范围、操作流程、各方职责等关键内容。经过半年协调,全区54家正在运营的养老机构均已签订提存协议,这些机构陆续将预收费资金中的押金转入公证提存账户,由公证处进行专门账户管理。如此一来,不仅能够有效防止资金被挪用或机构“跑路”的风险,还为老年人和机构双方提供了强有力的法律保障。 据了解,截至目前,普陀区5000多位养老机构的入住老人中,已有超过半数老人的押金被转入该账户。谈及这项服务安全性时,普陀区公证处表示,由于提存账户独立于机构财产之外,即便养老机构破产或涉诉,资金也能免于冻结或被挪用。该账户的资金提取条件也很严苛,每笔支出需消费者和机构双方确认,公证处审核无误后方可放款,从根源上杜绝了乱扣费现象,“遇到3种情况才会放款,包括老人退房间后要拿回押金;老人紧急就医,养老院垫付医药费,家属未能及时偿还;老人在养老院里损坏公共物品,甚至造成他人人身伤害后未能及时补偿。” 此外,若发生退费争议,相关监管服务平台将组织合同各方协商解决,或向调解组织申请调解。如果调解不成,争议事项将被提交至仲裁机构仲裁,从而避免纠纷升级。 为给养老机构入住老人提供进一步保障,普陀区民政局、区司法局和区公证处计划在未来提升这项服务的能级,有望将一次性预收取最多不超过3个月的养老服务费也转入公证提存账户。 来源:《上海老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