室外,36摄氏度热浪滚滚;室内,浦东青少年科学探究的好奇眼眸,如星子一般闪亮……7月1日,2025浦东新区“未来科学之星”培养计划在浦东新区青少年活动中心启动,科学夏令营随之开营。来自20所项目校的200名浦东中小学生将在专家级导师团的亲自带领下,登上科学探究的时代方舟,开启为期三天的“科学之旅”。
浦东新区科协副主席刘耀华表示,浦东新区“未来科学之星”培养计划项目自2017年启动以来,已成为中小学科学教育中的一项重要品牌。项目累计授课已突破1800次、服务152所中小学项目学校,并辐射到300多所周边学校,线下科普授课覆盖的学生人次逾15万,线上课程的点击率更是达到了近百万次。
去年,项目首次举办科学夏令营取得成功之后,今年的科学夏令营再次由浦东新区教育局、浦东新区科协和中科院上海高等研究院等单位联合举办,参与营员年龄覆盖面更广、项目体验更为丰富,为浦东青少年提供更多接触科学、尝试创新的机会,同时也发现培养具备科学家潜质、胸怀报国志向的优秀群体。
在开营仪式现场,10位来自上海师范大学附属浦东临港科创小学的一年级“小不点”,让项目导师团的专家们眼前一亮。7岁男生秦俊泽对夏令营充满了期待:“我喜欢天文,也去过上海天文馆,以后我想研究黑洞!”而华师大二附中前滩学校六年级学生向乐昕已在学校参加过“未来科学之星”的专家讲座、课题研究等活动,她感言:“科学研究的真谛在于不停地追问、求索,需要永葆对世界的好奇心。非常期待在这个不一样的夏令营里,能和导师及团队伙伴真诚分享奇思妙想,勇敢提出质疑,在深度协作中系统体验一次完整的科学之旅。”
在此次科学夏令营中,初中组的研究性活动分为5组,分别由多位研究员、教授级专家领衔,引领中学生学习科研方法,接触科技前沿。小学组营员在郑良栋博士和未来科学之星科学家导师团的指导下,分组开展“保护身边的飞羽精灵”“未来航海家”“废弃物‘变变变’小达人”等设计项目。小营员们深度学习最前沿的知识,动手实践探索科学的真谛;与知名大学教授和学者探讨研究课题,获得科学启发……
“未来科学之星是科学星空的探索者,你们要认识世界、理解世界,进而设想、创新,要用知识和能力去推动世界的发展。”开营首日,浦东新区青少年科学教育专家团成员、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向世清教授在中学组2班的教室里,分享了成为科创英才的五大途径。
他认为,科学家的成长是需要积累的,只有顺应兴趣、弘扬优势、彰显个性,才能成为创新人才。而动手、实践、体验、探究,就是最好的学习方式。“为了满分去刷题,不如留出一些时间给自己的兴趣。”他通过对大脑分区图的分析,引导营员“重新认识自己,重新认识学习”,不要浪费自己的天赋,因为“每个人的大脑不同,学习方式都是特别的,要找到与大脑同频共振的学习方法。每个孩子都可以是英才,找到兴趣才有可能。”无独有偶,中学组4班导师、华东师范大学王慈副教授也不断向营员们强调:“要创新,就要会折腾,需要一些叛逆!机会,是折腾出来的!”
在科学夏令营的最后一天,小营员们还在科研工作坊板块开启科研院所之行,与行业专家、社会企业家互动交流,了解前沿科技的动态和应用。上海科技大学的光电子实验室、x射线衍射实验室、电镜实验室、拓扑绝缘体实验室、脑智发育实验室和全息数字实验室,新时达集团电梯研发基地、新时达集团机器人研发基地,上海气象馆,上海交通大学医学3D打印创新研究中心,都将留下他们探索学习的足迹。
来源:浦东区科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