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岁高龄,骨盆粉碎性骨折,血红蛋白最低63g/L,伴有许多基础病:多肌炎、慢阻肺、肝功能异常……在那样的情况下,还要手术,没有人敢轻易许诺什么。
这是一位九旬老人,在午睡后起身时不慎摔倒,臀部着地,当场无法动弹。瑞金医院急诊影像提示:骨盆粉碎性骨折、盆腔积血,伴脏器损伤风险,病情危急。血红蛋白迅速下降至63g/L,血流动力学不稳。
这不是一场普通的手术。对90岁的老人来说,手术可能救命,但也可能是压垮身体的最后一根稻草。如果不手术,一年内死亡率接近一半;如果贸然手术,术中失血、术后栓塞、感染、压疮等并发症接踵而至。
在这样的十字路口,“要不要做手术?”并不只是一个医学判断题,更是一场对生命敬畏中的选择。
手术前,骨科副主任医师虞佩多次与家属反复沟通病情与风险。患者女儿远在瑞士,有时差、事务繁忙,虞医生总是尽可能配合她的时间,跨越昼夜,通过远程连线耐心讲解手术方案与风险评估。那天视频里,虞佩医生说了一句简单却坚定的话:“这台手术不容易,但我们不会放弃,我们一起努力。”这句话,穿越了时差与屏幕,成为家属心中最坚定的锚。正是这份信任,让患者家属最终放心将老人交到医生手中,也为这场高龄救治拉开了最关键的一幕。
如何为一位九旬老人制定既能稳固骨折、又尽量减少创伤、保留最大功能的手术方案?
以骨科团队为技术核心,在全科十病区(国际部)的组织协调下,麻醉科、输血科、康复科等多学科力量紧密联动,围绕麻醉风险、术中出血控制、输血准备及术后康复潜力等关键问题展开充分评估,为手术方案提供多角度支持与保障运动医学中心的王蕾主任、虞佩医生、陈致介医生在充分参考多学科意见的基础上,反复权衡创伤强度与术后恢复之间的关系,精确计算固定角度、骨折应力分布与康复路径,最终由虞佩医生主刀,选择“微创切开复位骨盆骨折钢板内固定术”。
这一方案在稳固骨折的同时,最大限度减小手术创伤,为高龄患者术后康复创造了更宽松的条件。
手术当天手术按计划顺利实施,麻醉平稳,术中出血控制得当,没有出现严重并发症——这是一次高难度、高风险的精准施术,也是一场凝聚信任的“生命合力”。
术后,老人转入重症医学科监护,病情稳定后回到全科十病区(国际部)继续治疗。
面对高龄、基础病多、术后体能恢复难的情况,医护团队全面接力:
每日动态调整抗凝方案,在防止血栓的同时,谨慎控制出血风险;
严格监测电解质与体液平衡,持续管理慢性病;
有序推进感染预防、压疮干预等术后并发症管理;
联动康复科邵宏医生尽早介入,从翻身训练到坐起、下地行走,全程节奏科学、方案个体化。
这一整套高强度、高精度的照护节奏,离不开智慧病房系统的支持:生命体征实时遥测、输液速度AI预警、床旁终端实现一键呼叫与用药提醒,为患者提供连续、安全、精准的照护保障。
病房一隅的植物疗愈区,那一抹生机盎然的绿意,不只是环境装饰,更化作缓解疼痛、激发康复动力的温柔陪伴,陪着老人一步步走向恢复。
老人终于能坐起来了。
后来他能站起来,慢慢地,在助行器的帮助下,他走了几步。
整个医护团队知道,他们护住的不是一台手术的“成功率”,而是一位老人从“摔倒”中站起来、走回生活的可能性。
“我们不仅要守住手术成功的果实,更要让患者回归生活、重拾生活的尊严与笑容。”
这是十病区蒋婕医生的感言,也是一位医生的承诺。如今,老人已顺利出院,转至康复医院继续治疗。
“我还想回家,自己慢慢走着去菜场。”
他告诉护士。在这段旅程中,我们已经相信——医学的意义,不止是治愈疾病,更是陪伴他再次拥抱生活。
门诊信息
王蕾 主任医师
周二上午 国际部专家门诊
周四全天 专家门诊
庄澄宇 副主任医师
周二全天 专家门诊
虞佩 副主任医师
周二全天 专家门诊
蒋婕 副主任医师
周二下午 国际部专家门诊
联系我们
全科十病区(国际部):上海市黄浦区瑞金二路197号10号楼10楼
病区专线:+86-021-80585140(24小时)
供稿丨国际医疗部(全科医学科)
编辑丨温兆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