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展人惠书文介绍,“行走的七月”寓意着川美艺术力量的跨地域延伸,如同携带本土基因密码的远行,在交流中留下独特足迹;“在地生长”则强调艺术创作扎根现实土壤的重要性,以开放之心感知当下。而“时空褶皱”这一核心意象,生动描绘了时间与空间相互交织、折叠的无始无终状态,不同地域文化、过去与现在的元素在其中碰撞交融,借助跨媒介表达铺展开来,深刻展现出生命与艺术在复杂时空维度中的壮阔生长图景。
在展览现场,观众可以看到架上绘画以细腻的笔触和丰富的色彩层次,传递着创作者对生活的感悟;雕塑作品以独特的体量和造型,展现出艺术的立体感与空间感;版画通过叠印的技巧,呈现出独特的艺术韵味;数字影像则凭借多元化的表现形式,带来全新的视觉体验。这些作品不仅展现了川美师生深厚的艺术功底,更体现了他们对艺术创新的不懈追求。
值得一提的是,四川美术学院造型艺术学院油画系2025届毕业生安琪创作的《祷》也出现在展厅。远远看去,这是一个祈祷的少女,走近看才发现画面中并不是写实的人物,而是一个抽象的木头“模特”。但作者对“模特”手部木纹的细致刻画,对蓝、黄两色纱巾弯曲、褶皱处光影的呈现,以及对气泡膜的描绘都可以用几可乱真来形容。作者解读自己的创作时表示,画作中出现的其实都是廉价材料,意在通过密集堆砌,解构“精致生活”的虚假性。
据了解,四川美术学院自2005年开始,在全国艺术院校中率先开展了“开放的六月——四川美术学院艺术游”活动。2018年起,“开放的六月”开启了重庆艺术大市场。从“开放的六月”到“行走的七月”,不仅是时间的推进,更是艺术能量从集中释放到跨界拓展的重要转变。此次展览落地松江,也是川美师生作品首次在上海办展,不仅是一次艺术作品的展示,更是一次艺术思想的交流与碰撞,为观众带来了一场别开生面的艺术之旅,也为推动当代艺术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观展过程中,观众可以感受到川渝的厚重与江南的灵动在此交融,这便是真正的‘在地生长,即带着故土的记忆与温度勇敢行走,是在异乡的土壤中依然能敏锐感知、深情扎根。”惠书文说。
记者:贾丽
编辑:周雨薇 张小小
审核:周样波 周雨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