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这里是夏令热线。请问有什么可以帮助你的?”上午8时30分,副市长张小宏作为第33届新民晚报夏令热线001号志愿者,接听了前3个市民来电,涉及旧住房成套改造、老旧小区改造、水美校园建设等问题。
张小宏对来电市民的问题一一回应,表示相关部门将尽快赶到现场查看,研究解决对策。对于市民反映的曹杨一村整体更新改造何时推进到自家楼房,他回复道:“‘两旧一村’改造已纳入本轮民心工程,按照‘三步走’的总体改造目标,计划到2032年全面完成。曹杨一村是新中国第一个工人新村,在2021年大部分房屋改造时,市里将历史保护和城市更新有机结合,一体推动,效果不错。您提到的剩下几幢楼的改造诉求,我们会抓紧转交相关部门,督促尽快形成具体的改造方案。”
还有市民对精品小区改造提出建议。对此,张小宏表示,作为城市更新的重要组成部分,老旧小区改造对改善居住环境和居住品质,解决群众身边的“急难愁盼”问题有着很强的现实意义,市委、市政府一直以来都高度重视这项工作,不断加大推进力度。“精品小区改造,是要让‘老房子变成好房子,老小区变成好小区’。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还要通过党建引领、社区共建等方式,落实全过程人民民主,让居民全程参与讨论和监督,推动共建共治共享。你刚才提的建议非常好,我们会转交相关部门,请他们对改造方案做进一步优化。”
有一位来电市民是上海大学的一名学生,电话里提到的宝山校区“泮池”水浑、蓝藻问题引起了张小宏的重视。他回复道:“校园里的水不仅要安全生态,还要好看好用,让大家学习生活更舒心。市里水务部门和教委去年开始推动‘水美校园’试点建设,目标是在2027年前完成不少于10个校园的水环境提升。我们会把泮池问题转给相关部门,请他们拿出治理方案来。‘水美校园’需要大家一起参与,也希望同学们多提建议,咱们共同把校园水环境打造得‘水质好、岸线美、人水和谐’。”
让“老房子”变“好房子”
让“老小区”变“好小区”
家住长宁区北新泾街道新泾八村居民李娟拨通夏令热线,语气里满是期待。“能不能借这次精品小区改造,让我们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五星级’的养老生活?”她不仅希望改造能解决雨污水混排、架空线杂乱这些“老毛病”,更盼着小区能添些适老设施,让像她一样住了近30年的老邻居们,晚年生活更舒心。
小区中心花园里,吃过早饭的李娟正慢慢散步。“1995年小区建成,我们1997年搬进来,一晃快30年了。”她指着不远处的楼栋说,这里曾是让她骄傲的“新家”——公交站在家门口,过条马路就是地铁2号线淞虹路站,菜场、餐饮店步行可达,“生活便利得没话说”。更让她舍不得的是邻里情:居委会工作人员像家人般熟络,独居老人都有志愿者一对一结对,“谁家有事喊一声,街坊邻居都来搭把手”。
但岁月也给小区刻上了痕迹。抬头看,楼道外、绿化带上方,黑色的电线电缆缠成“蜘蛛网”,既不美观又藏着安全隐患;不少居民家的洗衣机排水管接在阳台雨水管里,一到用水高峰,污水常常外溢到楼下,“居民们为此吵过好几次架”。最让有车族头疼的是停车难,早晚高峰的“抢车位大战”成了常态。“我们年纪大了,就盼着改造能让小区‘年轻’起来,住得更省心。”李娟的话道出了不少老居民的心声。
令人高兴的是,新泾八村已被纳入今年长宁区精品小区改造名单。新泾八村居委会社工主管陈殷雯告诉记者,得知消息后,居委会、业委会连着开了多场征询会,居民们你一言我一语,提出232条诉求或建议,最终梳理出13条核心诉求:架空线入地、阳台污水管改造、绿化优化、增设停车位……“每条都说到了大家心坎里。”
“居民的合理诉求,就是改造的方向。”张小宏副市长在夏令热线开线现场回应,精品小区改造,涵盖了房屋本体修缮、室外总体改造、小区功能提升等多个方面,主要就是为了给居民提供更加宜居的生活环境,让“老房子”变成“好房子”、“老小区”变成“好小区”。同时,相关部门也将通过党建引领、社区共建等方式,落实全过程人民民主,让居民全程参与讨论和监督,推动共建共治共享。
长宁区修缮中心副主任高志健对记者说,这次改造不是“头痛医头”,而是“系统诊疗”:住宅楼阳台将统一加装污水管,让洗衣机排水、雨水“各走其道”;雨污水管分流与电缆入地同步施工,一次性拔掉“蜘蛛网”;通过优化绿化布局、拓宽消防通道,挤出更多停车位;更重要的是,会加入适老化细节,包括优化小区中心花园便民座椅等。
李娟站在即将改造的楼前,眼里有了憧憬:“等改造好了,阳台再也不会漏水,抬头能看见蓝天,下楼能稳稳当当散步,这就是我们老年人想要的‘五星级’养老生活!”
(来源:解放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