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上观号 > 上海杨浦 > 文章详情

这场“经济体检”,共同寻求高质量发展下的供需再平衡

转自:上海杨浦 2025-07-10 12:54:37

今年是“十四五”和“十五五”规划接力交汇的关键一年,日前,2025中国宏观经济年中论坛上海财经大学举行。本次论坛聚焦“寻求高质量发展下的供需再平衡”主题,发布《2025年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年中报告》,众多经济学专家学者们共聚一堂,共同为中国经济进行“年中体检”。

上海财经大学校长刘元春在开幕致辞中表示,当前世界正处于深刻变革阶段,技术革命和产业升级对宏观经济基本面的冲击已成现实。“基于‘三驾马车’和凯恩斯主义的传统宏观研究模式,依靠历史规律预测未来的逻辑体系,难以有效指导当下经济发展。”他强调,宏观分析正逐步形成全新研究格局,在这一进程中,上海拥有独特优势,特别是在产业升级、基础研究、现代商业场景构建以及国际交流合作等领域特色显著。“上海财经大学将着力打造新兴平台,鼓励专家学者突破传统模式和体系的局限,立足中国实际,洞察世界经济特征,在自主知识体系构建、宏观政策研究、以及中国自主知识体系构建等方面取得实质性建树。”

上海财经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中国宏观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吴化斌代表团队发表《2025年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年中报告》。报告认为,2025年中国宏观经济在内外多重挑战中实现稳定增长,体现了我国经济的韧性,但供需失衡矛盾突出。报告建议,政策层面需平衡短期稳需求与长期改革:定向宽松缓解债务压力,支持高端制造,完善社会保障以降低预防性储蓄,深化产业转型培育新引擎,防范“低增长-高债务-弱需求”长期停滞风险。“在我们看来,可以通过打破市场分割,加速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形成差异化良性竞争环境,避免内卷造成资源浪费和低效配置,积极引导市场预期,增强市场信心,从而释放消费潜力和激发投资活力。”

主旨演讲环节,复旦—平安宏观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张军作题为《为什么我们的需求收缩不见好转?》的主旨演讲。“‘十五五’时期,无论是从国际形势还是国内形势来看,我们将面临更大的挑战和不确定性,改革发展稳定的任务还很艰巨。”基于此,他指出,需要锚定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时间轴展开战略部署,以自身的确定性来应对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

广开首席产业研究院院长兼首席经济学家、中国首席经济学家论坛理事长连平作题为《下半年世界经济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的主旨演讲。他认为,下半年外部环境确定性和不确定性复杂交织,可能影响全球资本流动、汇率变化和外贸格局,从不同侧面给中国经济带来结构性机遇和挑战。“展望下半年,各种‘灰犀牛’‘黑天鹅’事件仍将交织叠加。”他在演讲中谈到,面向未来,中国只要坚持“以我为主”、强化战略定力,凭借自身强大的经济韧性、高水平对外开放战略、充足的财政和货币政策空间及不断迸发的创新动能,叠加多元出口市场,针对性和有力度地施策,就有望在外部复杂环境中保持稳中有进的良好态势。 

野村证券董事总经理、中国首席经济学家陆挺首席作题为《下半年稳增长所面临的多重挑战和政策机遇》的主旨演讲。他认为,2025 年上半年中国经济表现总体不错,但下半年增速下行压力显著加大,通缩风险加大,中国宏观经济在内外多重挑战中前行,政策需要再度发力,关键领域的改革需要推进。“总体而言,中国经济下半年压力大但机会多,把握机会有望企稳复苏。”

刘元春校长作题为《统筹宏观调控与微观治理——夯实高质量发展的微观基础》的主旨演讲。他建议宏观经济治理要在当前五个统筹基础上,增加“统筹宏观调控与微观治理”的新维度,将治理“内卷化”竞争作为政策重点,从而为高质量发展夯实微观基础。“当前宏观经济的首要关切点是持续低迷的价格水平。针对这一困境,破解低价与“内卷”现象,必须全面启动微观治理。”他认为,政策思路应从过去主要依靠行业自律的模式,转变为“政府主导、行业协同、企业落实”的新模式,将竞争政策提升到舞台中央,重新定位产业政策并强化竞争,形成宏观调控与微观治理协同发力的新格局。

据悉,本次论坛由上海财经大学主办,上海财经大学中国宏观经济研究中心、上海财经大学滴水湖高级金融学院、上海财经大学经济学院、上海财经大学中国式现代化研究院联合承办。论坛采取了线上线下同步方式举行,上海财经大学视频号的全程直播链接吸引了逾万人次的网友在线观看与互动。上财学者们立足学术前沿,发挥专业优势,将学术成果转化为政策语言,积极为新时代中国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建言献策。

文字 | 宋玥

编辑 | 周梦真

图片由上海财经大学提供

*转载请注明来自上海杨浦官方微信

(点击图片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