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上观号 > 上海银行同业 > 文章详情

中行上海市分行丈量银龄幸福的N种可能

转自:上海银行同业 2025-07-10 16:22:35

岁悦长情

丈量银龄幸福的N种可能

中国银行上海市分行“银发服务”纪实

在上海这座繁华都市的街巷中,中国银行上海市分行的网点如同点点星光,用温暖与专业照亮了老年客户的金融生活。从暴雨夜的紧急守护到寒冬中的上门服务,从跨越数字鸿沟的耐心指引到廿载如初的真情陪伴,这里的故事镌刻着“老有所依”的承诺,更诠释着金融为民的初心。

2024

8月:暴雨夜里的“黄金守护”

盛夏的傍晚,上海暴雨如注,中银大厦支行营业部保管箱区域的地面泛起冷冽的反光——一箱敞开的黄金、首饰物品。正在例行巡检的员工小林俯身查看“这些财物至少价值千万元!”她立即上报网点负责人,根据当日业务传票迅速锁定客户信息。

电话接通时,76岁的失主陈老伯惊呼:“那是我和老伴攒了半辈子的家底啊!”此时老人正身处20公里外的闵行区,暴雨导致多条道路堵塞。听到电话里传来老人因焦急略显颤抖的声音,主管轻声安抚:您放心,慢慢地来,注意安全。今晚我们就是您的“人工保险柜”!网点全员迅速启动极端天气应急服务机制,七名员工主动留守,将保管箱区灯光调至最亮,那抹守护客户资产的闪耀灯光,便是中行人暖心服务用坚守诠释责任,用负责书写担当,照亮了我们的用心服务承诺。

直到19:15左右浑身湿透的陈老伯踉跄冲进网点。当他看见码放整齐的黄金、首饰、单据时,热泪盈眶地握住员工的手,连声道谢。原来,老人因雨天着急,匆忙间将刚取出的传家宝遗落在地。

次日,陈老伯颤抖着写下感谢信:“中行人守住的不是财物,是老人对岁月的念想。”信中特别提到,员工在他抵达时递上的姜茶和毛毯,比黄金更珍贵。

2024

12月:零下1℃的“床边银行”

凛冬上海气温骤降至零下1℃。71岁的刘女士裹着厚重棉衣走进自贸新片区分行营业部,手中紧攥着母亲已到期的银行卡,眉间凝结着化不开的愁绪:“我妈妈93岁了,住在宝山养老院,实在经不起这寒冷天的折腾啊!”

综服经理小王敏锐捕捉到老人搓手的焦灼动作,立即启动特殊客户服务响应机制。经查证,换卡业务确需本人密码验证,但望着窗外呼啸的北风,网点主管当即拍板:“我们不能让高龄客户在寒流里冒险!”三小时内,分行联动支行办公室、宝山养老院及社区网格员,敲定上门服务方案。

客户经理小张与综服经理小李顶着北风驱车80公里。推开养老院房门时,93岁的李奶奶正因类风湿蜷缩在电热毯中,僵硬的手指已无法伸直。

“奶奶,咱们用温水敷敷手!”小张单膝跪地,用加热后的毛巾包裹老人手指,小李帮助轻揉关节,奶奶缓缓输入密码,成功通过了验证。随后小张将操作指南逐句转化为沪语讲解。临别时,养老院护工感叹:“这服务像亲闺女一样!”

五天后,刘女士捧着“优质服务 为民解忧”锦旗再度登门。这面锦旗背后,是分行深耕老年服务的系统化实践:“原以为要等到开春才能解决,没想到2天就办妥了!”刘女士的致辞让在场客户纷纷鼓掌。此刻,网点“敬老服务台账”又添新案例——这已是本月第9次特殊群体上门服务。

2025

3月:八旬老人解锁“被遗忘的财富”

上午9点,长宁古北新区支行的玻璃门被轻轻推开。81岁的Z先生攥着泛黄的工资条,在智能柜台前局促地搓着手:“同志,我这退休金到账了吗?手机银行密码早忘了……”综服经理小季快步上前搀扶,发现老人羽绒服内竟渗出细密汗珠——这个简单的问题,他已在心里反复演练了整夜。

“密码忘了不怕,咱们用‘刷脸’重置!”小季引导老人落座,将智能柜台屏幕亮度调至70%,手指虚浮在空气里比划操作轨迹:“您看,点这里像翻老相册,按这里像拧收音机旋钮。”十分钟后,手机银行密码重置成功,成功打印的流水单上,养老金到账记录赫然在列。

翻阅流水时,小季敏锐捕捉到一组异常数据:账户内20万元资金已在活期“沉睡”超十年。“这是2015年我儿子转的买房款,后来他没用上,我也给忘了……”Z先生摩挲着存折上的烫金字,恍如触摸时光的年轮。

“您这钱啊,像藏在衣柜底的龙井茶,得换个罐子才更香!”小季用沪语比喻打动老人。但当尝试转存大额存单时,系统却弹出限额提示——这个瞬间,Z先生眼底闪过一丝无措。

“手机银行调额比热包子还快!”小季掏出自己的手机示范:点击、刷脸、确认,全程23秒。当大额存单成功签约时,老人突然起身,对着智能柜台深鞠一躬:“这机器教得真耐心!”

正如Z先生在意见簿上的手写体:“从前觉得银行是存钱的地方,今天才知道,这里还能存住被时光冲淡的安心。”从密码重置到资产唤醒,在这里,智能设备不是冰冷的铁盒子,而是会讲故事的“电子孙辈”;服务流程不是刻板的条框,而是带着老上海烟火气的“金融弄堂”。

2025

5月:廿载翰墨绘就“弯腰服务”长卷

仲春午后,静安南京西路第三支行的玻璃幕墙折射着梧桐光影,一位身着唐装的老者,手中托着足有3米长的画卷信步走来。“我是来给中国银行办‘书画展’的!”83岁的书法家王老先生声如洪钟,引得等候区客户纷纷侧目。

当厅堂管家接过这方画卷时,指尖触到卷轴边缘——那是老人反复摩挲二十载留下的时光印记。展开长卷,一幅工笔重彩的“金融服务富春山居图”跃然眼前:水墨勾勒员工跪地拾钞、台风天撑伞护送、细致指导ATM操作等场景,题跋“弯腰服务 拾金不昧”八字力透纸背。

长卷中央的焦点画面,定格在那年深秋的某个瞬间:王老先生携带参展归来的现金不慎洒落,三张百元钞票飘入理财室墙角的通风口夹缝。

“您别动,让我来!”综服经理王妮霞当即俯身,侧脸贴住墙面,匍匐在地上,用手慢慢探入缝隙,反复几次后,抬起蹭成白发的头,兴奋地说“找到了!”

这个场景被老人叙述为:“俯首甘为孺子牛,金融匠心暖白头。”如今,那个通风口旁增设了应急拾物夹,成为新员工入职教育的“服务精神地标”。

这幅金融服务“长卷”现悬挂于网点财富中心,每天晨会,员工们都会在画卷前激励自己:“我们俯下的不仅是身体,更是对银发岁月的敬畏。”

正如分行在《银发服务白皮书》中所述:“在数字化浪潮中,我们始终为老年客户保留一扇看得见笑容、触得到温度的人工窗口——因为有些服务,只能用弯腰的弧度丈量。”

供稿:中国银行上海市分行

我们提供上海银行业的资讯,与TA共同成长。这里是上海市银行同业公会微信平台

欢迎赐稿:editor@shbanking.cn

扫码关注我们

获取更多银行资讯

长三角微信矩阵

江苏省银行业协会

浙江省银行业协会

安徽省银行业协会

宁波市银行业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