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上观号 > 上海统计 > 文章详情

理论应用 | 消费理论与消费监测的发展(下)

转自:上海统计 2025-07-10 17:23:09

我局官微“上海统计”已开设专栏“理论应用”,内容聚焦前沿理论、立足全球视野,以传播现代统计方法、实践和成功案例为主,助推统计人科研水平提高和统计事业的改革发展,欢迎大家及时关注分享。

本期推送“消费理论与消费监测的发展(下)”,明确大数据在消费监测中的作用。

03

大数据在消费监测中的应用

Galbraith和Tkacz(2007)是最早应用信用卡数据发表宏观经济学论文的学者之一。他们使用加拿大借记卡交易,基于预测回归分析提供经济活动的实时估计。他们发现了家庭交易的周模式,并且用信用卡数据部分解释了GDP和消费(尤其是非持久性)增长的普遍预测误差。

近年来,大数据在美国消费监测中的应用得到了重视,美国调查局将增加零售业月度和年度统计数据来源作为工作重点,POS机扫描数据和信用卡数据被认为是有用的替代数据来源。例如,使用First data Merchant Services LLC(First data)交易数据的项目开发了一个消费活动的综合研究数据集。First data是一家全球支付技术公司,每年处理2万亿美元的卡交易量,该项目对信用卡交易进行过滤、汇总,并将其转换为经济统计数据。为了保护所有商户和客户的匿名性,美国调查局无权访问交易级数据,相反,项目通过与技术业务合作伙伴的合作,根据计算规范构建新明细。目前,该项目已经在国家、州和大都会统计区层面上为一些行业类别创建了从2010年开始的每日零售支出估算。此外,美国经济局还探索使用信用卡数据改善消费者支出的估计,并对大都市地区和县一级行政区划做出估计,使用每月信用卡数据的估计值与零售贸易总额相近。

在欧洲,Carlsen和Storgaard(2010)使用Dankort payments来预测丹麦的零售销售指数,该数据在参考月一周后发布,而零售销售指数则在三周后发布。Duarte、Rodrigues和Rua(2016)使用ATM和POS高频数据对葡萄牙的季度私人消费进行即时预测,他们确认使用电子支付数据可以提高即时预测的准确性,每周的支付数据产生了特别好的结果,而每天的数据太过嘈杂。法国和德国在利用清算和支付系统数据方面也有所尝试,与数据服务商达成协议将有利于大数据在消费监测领域的开发使用。此外,在宏观和微观层面的分析中,POS机扫描数据对特定CPI子成分的即时预测和短期预测有很大帮助,英国、芬兰、荷兰、挪威等都在采用这一数据源加强CPI预测的及时性和准确性。

联合国亚太经济与社会委员会2021年3月发布了亚太地区使用大数据进行经济统计的情况。澳大利亚、日本和新西兰的官方统计机构已使用POS机扫描数据监测CPI。俄罗斯国家统计局也在2018年与几家零售商签订了获取POS机扫描数据的协议,其正在探索AI技术解决产品编码在不同零售商的系统中有所不同的问题。

我国也在2014年左右开始逐步探索大数据在消费监测领域的应用,示范性的项目包括上海利用清算数据结合支付数据,进行每日、月度、年度消费测算,该项目还对全国性数据做过相应的测试,发现各地(主要在城市尺度上)消费支付习惯相差很大,进行全国性数据的初步估算可以得到相对粗略的估计值,但较为精确的估计值需要对支付数据做更加细致的市场份额调研。

编撰:复旦大学  鲍南
供稿:市统计学会

责编:薛依宜

审核:杨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