眨眼频率里的
中医密码
孩子们喜欢的张医生
“医生姐姐,我来啦!”6岁的褚褚蹦跳着冲进南桥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儿科诊室。谁能想到,一个月前这个看到针灸针就发抖的男孩,如今成了中医儿科诊室的“小模范生”。
两个月前,褚褚妈妈发现儿子开始频繁眨眼、挤眼,紧张时症状更加明显。“一开始以为是结膜炎,滴了两瓶眼药水都不见效。”直到一次偶然的聊天,朋友推荐了南桥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张艳医生。
原来褚褚妈妈的这位朋友,之前因为儿子注意力不集中的问题也曾找过张医生,那时便看到过和褚褚有相似症状的小朋友,两人当即便带着褚褚前来就诊。
根据褚褚的症状,张医生建议他们先去儿童医院就诊,评估下褚褚的具体情况,然后再制定具体的诊疗方案。从儿童医院回来的褚褚确诊为抽动症,至此开启了“小挤眼”的针灸之路。
第一次见到针灸针,褚褚吓得直往妈妈怀里钻。张艳医生没有急着治疗,而是先拿出准备好的玩具,轻声细语地安慰:“就像被小蚊子叮一下,一点都不疼哦。”她还特意请来正在接受治疗的小哥哥现身说法。在张医生的耐心引导下,褚褚终于鼓起勇气尝试了第一次针灸治疗。
“妈妈,真的不疼哎!”治疗结束后,褚褚骄傲地向妈妈展示自己的“战绩”。更让人惊喜的是,两周后,褚褚妈妈发现儿子眨眼的频率明显降低;一个月后,症状基本消失了。
为了表达谢意,褚褚妈妈带着褚褚制作了一面特别的锦旗。这面充满童趣的锦旗,现在挂在张医生的诊室里,和其他小患者送来的“作品”一起,见证着一个又一个温暖的治愈故事。
抽动障碍,俗称抽动症,并非坏习惯,指的是一种起病于儿童时期、以抽动为主要表现的神经精神疾病,表现为身体一个部位或多个部位突然、无目的、快速、刻板的肌肉收缩。
抽动障碍男孩多见,一般起病于4~8岁(有低龄化趋势),10~12岁呈现出症状加重。
抽动障碍主要分两种形式:运动性抽动和发声性抽动:
运动性抽动常表现为眨眼、皱眉、噘嘴、张口、歪嘴、摇头、耸肩、扭颈、甩手、举手、踢腿、收腹等等。
发声性抽动常表现为清嗓子、吸气、咆哮、咳嗽、尖叫、叫喊、学动物叫,甚至反复说一句短语或一句脏话等等。
目前医学界尚未明确抽动障碍的病因和发病机制,推测是遗传因素、神经生物因素、心理、社会环境因素等综合作用的结果。
感染、压力、焦虑、愤怒、惊吓、兴奋、疲劳、过敏、被提醒、父母管教过严、惩罚过多、观看恐怖片、过长的屏幕暴露时间等都是抽动障碍的加重因素,而注意力集中、放松、情绪稳定、睡眠、运动则有助于缓解抽动症状。
1.社会适应困难、情绪问题:有些患儿会出现短暂或长期社会适应困难,发声型抽动会影响课堂纪律,患儿会面对来自老师和同学的压力,容易导致社会退缩、社交孤立、自卑,以及同伴欺侮等,情绪上产生焦虑、抑郁、低自尊。
2.长期严重抽动可引起抽动部位疼痛和损伤。
3.抽动障碍常伴有诸多共患病,如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强迫症、睡眠障碍、情绪障碍、品行障碍、攻击行为、自伤行为等。
一般根据其严重程度不同,采取的治疗方式也不一样。
1.对于轻度的抽动障碍患儿,可先宣教和心理支持,适当观察,并定期随访。
2.对于中重度患儿,可先尝试非药物干预,包括中医非药物治疗、家长管理培训、学校教育支持、认知行为治疗等,中医治疗方法包括针刺、推拿、灸法、耳穴贴压、穴位敷贴等,不仅操作简便、易于实施,且疗效持久。根据疾病发展情况可与西药治疗相结合。
南桥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儿科门诊已积累小儿多动症、抽动症等神经发育障碍儿童的针灸临床经验,疗效稳定持久。
张艳
中医全科主治医师
现任南桥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教科科长,兼任中国中医药研究促进会综合儿科分会理事、上海市优生优育科学协会妇幼中西医协同保健专业委员会委员,师从于上海市中医医院儿科主任薛征、上海儿童医学中心中医科主任孙克兴,从事中医临床10年,致力于中医儿科发展,积极开展新病种、新项目,擅长运用中医综合疗法治疗儿童厌食、便秘、反复呼吸道感染、鼻炎、抽动症、多动症等儿童常见疾病。
专病门诊时间:每周二、五、六上午
门诊地点:南桥镇新建西路160号A座4楼中医科6号诊室
预约咨询电话:张医生 18939960963
报送:沈群(区卫生健康委)、丁颖(南桥社卫)
编辑:王鹏
•end•
往期精彩回顾
今日直播预告:第十八届奉贤庄行伏羊美食节来啦
汇聚智慧、展示成果、凝聚共识!奉贤区通用新材料产业高质量发展大会举行
共商合作新机遇,共绘发展新蓝图!袁泉会见上海电信党委书记、总经理龚勃一行
高温下的坚守:燃气人守护市民用气安全
95110开通6周年!奉贤海警提醒:海上遇险,记住这个号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