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特别想知道两位科学家读书的时候是什么样子的,是不是从小就特别聪明,身边同学们都特别仰慕?”
7月9日,未来科学大奖获奖者对话青少年·科创校长空间站特别活动在上海自然博物馆举行,全国政协委员、上海科技馆馆长倪闽景率先“开麦”,向两位顶尖科学家提出了这个有趣的问题,台下是中学生一双双好奇的眼睛。
接受提问的是有机化学家、2018未来科学大奖-物质科学奖获奖者、四川大学化学学院教授冯小明,以及数学家、2017未来科学大奖-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奖获奖者、普林斯顿大学数学系教授许晨阳。活动中,他们围绕各自的研究领域,为线上线下的学生带来“科学公开课”,并与学生展开对话,分享了自己的成长故事与科研心得。
顶尖科学家是否从小天赋异禀?回顾自己的成长历程,冯小明表示自己小时候成绩中等,甚至是个“笨孩子”。虽然成绩不是最出挑的,但老师依然给予了他家人般的关怀:“那时候,大家普遍条件都不是很好,我的小学老师常常带我到他家蹭饭,中学老师则经常请我去教工食堂吃饭。”
有了食粮,还要精神食粮。1978年举行的全国科学大会上,郭沫若作“科学的春天”演讲,这让15岁的冯晓明燃起了对科学的兴趣。冯小明表示,当时自己特别崇拜两个人:陈景润与张广厚。在两位数学大家的影响下,他决心:“一定要学好数理化,考上大学、走遍天下。”
后来,冯小明从兰州大学取得本科和硕士学位,于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获博士学位,还曾在美国科罗拉多州立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如今,他主要从事不对称合成方法学及手性药物和生物活性化合物的合成研究,开创性地发展了以其姓氏命名的“冯催化剂”和“冯反应”,曾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陈嘉庚科学奖、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中国化学会手性化学奖、全国创新争先奖章等多项重要科技奖励。活动现场,他以“手性化学”为主题,向学生科普了手性物质在生活生产中的应用。
学生时代的许晨阳应该是人们常说的“别人家的孩子”。从小就展露出数学天赋的他,后来进入了中国数学奥林匹克国家集训队,保送至北大。回顾自己的成长历程,他却同样谦虚地表示:“我不过是数学好一点,个子比别人高一点,除此之外,跟其他同学没什么两样。”
许晨阳也坦言,自己进了大学之后才真正决心要投入数学研究。“那时我接触到现代数学,一下子有了从小池塘游进了大河的感觉,感受到了数学的思维魅力,超越纯粹的技巧训练。”
线下参与本次活动的学生来自上海中学、华师大二附中、复旦附中、交大附中、七宝中学、控江中学、曹杨二中、延安中学、大同中学、格致中学、同济大学附属七一中学,不少学生有着较浓厚的科研兴趣,有志于未来投身科研事业。然而科研之路从来不会一帆风顺,来自格致中学的一位学生提问:“当研究迟迟不见成果,甚至走进了‘死胡同’的时候,应该如何调整心态呢?”
许晨阳“现身说法”道:“做研究本身就是周期很长的事情。在我从事数学研究的初期,很长一段时间都没有成果,当时我的确非常焦虑。但后来我总结出经验,遇到这类情况怎么办?一个字:扛。做研究能否出成果是需要一些运气的,而能够扛住的人,可能有更大的概率靠近目标。”
许晨阳于2008年获得普林斯顿大学博士学位,师从著名数学家柯拉尔,历任麻省理工学院讲师、犹他大学助理教授、北京大学教授。他主要从事代数几何研究,在双有理几何、极小模型纲领及Fano簇的K-稳定性理论等方面取得一系列突破性成果,曾获2016年ICTP拉马努金奖、2019年新视野数学奖、2021年美国数学会科尔代数奖等国际重要奖项,并受邀在2018年国际数学家大会作报告。活动现场,他以“当代数魔鬼遇上几何天使”为题带来了一场代数几何“公开课”。
不怕试错,创新的前提是“敢”
据介绍,未来科学大奖自2016年由科学家与企业家合力打造,持续追踪“生命科学” “物质科学” “数学与计算机科学”领域的原创突破,10年来共遴选出39位获奖者。
“未来科学大奖”39位获奖人
来自上海交通大学附属中学的一位学生,通过上海市中学生英才计划的遴选,进入高校实验室跟随教授开展化学研究。活动中,他提问冯小明:“如何链接研究与创造?”冯小明谈道:“要想在科创领域站住脚、扎下根,就要敢于开展原创性很强的研究,别怕试错。”他还表示:“虽然我和大家生活的时代、成长的环境不同,但不论外界如何变,提升自己的实力是最重要的。要培养实力,努力学习是关键,但光学习还不够,希望大家能让创新成为一种素质,伴随大家的成长。”
许晨阳则鼓励学生成为“不一样的人”:“无论大家开展创新性的学习还是以后从事创新类的工作,希望大家能找到自己和别人不一样的地方,这种差异性是创新的来源,也会把大家带到真正属于自己的高度。”
本次活动为青少年搭建起了一座与科学巨匠零距离交流的桥梁,让学生在与顶尖科学家的对话中感受科学的奥妙。“这些站在科学巅峰的大师,曾经也和大家一样,是充满好奇的少年,在课堂上对科学问题追根究底,在实验室里为实验失败而沮丧。对科学的热爱和执着让他们在漫长的科研道路上坚持下来,最终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倪闽景勉励青少年无论未来从事什么职业,都能以科学家为榜样,保持对科学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努力学习科学知识,培养科学思维和创新能力,在科学精神的熏陶下放飞梦想。
文字:袁曼舒
图片由主办方提供
编辑:芮德贵
校对:曹铒
责任编辑:吴华
转载此文请注明出处
关注“第一教育”
分享至朋友圈惊喜更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