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建工的工人正在装修民居外墙
上海捐赠的人工草皮足球场已接近竣工
7月1日,西藏定日县森嘎村震后重建的工地上,涌入了一大批村民。藏族老阿妈们一手拎着暖水壶,一手拿着成打的纸杯,只要见到一位工人,就赶紧倒一杯甜茶递上。还有的老阿妈拎着塞得满满的塑料袋,袋子里有面包、蛋糕、萨其马。你只要站在她面前,无需开口说话,她当即就会敞开袋子任你挑选。
那些上海建工的管理人员和工人,或者其他穿着西装和衬衫的,只要没有穿着当地人的藏袍,脖子上就会被披上哈达,一条又一条。这还不够,就连建筑物外围的脚手架上也被系上了一条又一条的哈达。
这是一场特殊的仪式,属于森嘎村村民,也属于震后重建项目的上海建设者们。
村民:房子封顶了,那必须得大办
森嘎村是西藏定日县长所乡人口最多的村子,也是年初6.8级地震中受灾最严重的村子。震后,上海承担了森嘎村的整村重建。截至目前,森嘎村重建的126栋民居已经全部封顶。
当地有个风俗,房子建好封顶,一定要办一个仪式。然而,森嘎村重建期间,整个区域都被封闭得严严实实。
上海建工项目负责人庄亦农说:“施工期间,我们严格禁止村民进入工地,这涉及安全问题。”所以,七月之前,封顶仪式一直没办成。然而,老百姓却惦记着,因为那里面就是自己未来的家。媒体上总在说森嘎村的重建进展,村民们也知道上海的建设质量没得说,但就是想进去看一看,心痒得很。
7月1日是党的生日,上海建工集团和当地举办党建联建活动,顺便也给当地老百姓补上了封顶仪式。为了迎接村民的到来,庄亦农说:“前一天,我们连夜把广场上的架子和障碍物拆掉了。”
后续,村民们将按照家庭人口数量,通过分类抓阄来确定自己的新房子。也就是说,直到现在,他们还不确切知道自己的新房有多少面积、具体在什么位置,但这丝毫不影响村民们来一睹新房的热情。
上海建工:做一步想三步,精打细算
长所乡党委书记次仁旺堆已是庄亦农的朋友。在他的印象中,上海朋友的特点就是干字当头:“做事情从不拖拉。和他们合作,定下来什么,第二天就开工,整完了就完了,爽爽快快的嘛!”
“干”的背后是精打细算。工程有标准、进度有要求,不算是不行的。比如,上海建工3月底在森嘎村搭建了一座混凝土搅拌站。单论这个事,没什么难的。庄亦农说:“我们前期调研发现,整个定日县只有一座商用混凝土搅拌站,一旦所有受灾村庄都开始动工,供应很可能会紧缺。”因此,森嘎村震后重建,首先就要建造一座混凝土搅拌站,否则难以保证后续的工程进度。做一步、想三步,这是最难、也最体现上海特色的地方。
森嘎村的民居虽然已经全部结构封顶,但工程要继续推进下去。眼下,内部开始砌墙,砌墙进度已经过半,最终要等水电全部到位、墙壁刷好大白,才会将新房子交给当地村民。记者在现场看到,民居的外部开始上涂料,进行藏式绘画的墙花装饰。泥瓦匠提着涂料桶和刷子爬上爬下,有的在批墙,有的在绘画。有几栋建设进度快的房子,已经初露样貌:外墙是在高原阳光下闪耀的白,墙花是藏式风情浓郁繁复的红。
重建工作是使命更是骄傲
在工地上,记者还注意到新建的公共设施。一块小小的人工草皮足球场,在高原的蓝天白云下分外鲜艳。庄亦农告诉记者,足球场、篮球场、村史馆、感恩广场等公共设施,都已接近竣工。很多设施来自包括上海在内社会各界的爱心捐赠,比如运动设施是上海申花俱乐部捐助的,还有一些捐赠来自上海市青少年发展基金会。
森嘎村的重建,凝聚了沪藏两地人民的情感。除了上海建工的建筑工人外,当地通过以工代赈的方式吸纳当地劳动力,光是来自森嘎村的小工人数就有五六十人。机械操作(包括车队司机)每天约50人次,小工每天约50人次,另外还有专门画藏式墙花的。森嘎村的青壮年纷纷来工地上干活,这是他们自己未来的新家,他们更想对建造进度有更直观的了解。
对于上海建工的队伍,这是一段特殊的经历,是使命,更是骄傲。庄亦农如数家珍:“目前工程量完成了70%到75%,但是剩下的部分是更细致更繁难的部分。我们对最终呈现的结果有信心。这些重建的新房子里,面板用的都是牌子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