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上观号 > 上海杨浦 > 文章详情

1203名陪诊师结业!这支“正规军”温暖杨浦老人就医路

转自:上海杨浦 2025-07-11 10:44:48

当独生子女面对“上有老、下有小”的现实压力,当“独自就医”成为越来越多老人的常态,谁来为他们提供专业温暖的帮助?如今,一个悄然兴起的新职业为这些难题给出答案。

近日,上海市首批1203名接受了系统性专业培训的陪诊师顺利结业,这股新生力量为破解养老助医困境注入一股专业而温暖的动能。对杨浦这样老龄人口聚集的中心城区而言,这个新职业的常态化趋势更是一场“及时雨”。

不止是“跑腿”,而是专业赋能

“以前最怕来医院,不是怕看病,是怕这套流程。”家住控江路的王阿姨道出了许多老年人的心声。然而,这种困境正在迎来转机。

根据最新数据,截至2024年底,上海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占比已高达37.6%。这个数字背后,是超过三分之一的常住人口正在步入或已经处于老年阶段。在杨浦,这个比例同样突出,巨大的社会需求催生了服务的变革。

今年3月到6月底,由上海市民政局指导、上海开放大学承办的全市陪诊师培训,培养了1203名“科班出身”的专业陪诊员。他们或许就是解开老年人“就医心结”的关键人物。

过去提到“陪诊”,很多人会将其等同于“找个人帮忙跑腿挂号”。然而,真正的陪诊服务,远不止于此。它要求从业者不仅要熟悉医院的复杂流程,更需要具备专业的沟通技巧、老年心理学知识,甚至一定的急救能力

“如果只是帮忙挂个号、取个药,那和普通家政服务没太大区别。我们的目标,是让老人感受到‘以陪为尊’。”在7月8日上海开放大学举行的陪诊师培训工作座谈会上,一位学员代表说。

为了实现这个“尊”字,此次由上海开放大学主导的培训可谓下足了功夫。他们组建了由高校教师、医疗专家、资深养老从业者构成的多元化师资团队,课程内容涵盖了政策法规、服务规范、医患沟通、老年心理、急救技能等多个维度。培训不仅有理论课,更重要的是组织学员深入医院一线进行实训教学。学员们在真实的就诊环境中,学习如何引导老人使用自助服务机、如何与医生进行有效沟通、如何安抚老人的紧张情绪。

上海开放大学还为此专门开发了“养老服务人才管理平台”,将学员的学习成果纳入上海市的终身教育学分银行。这意味着,“陪诊师”不再是一个零散、自发的民间行为,而是开始被纳入一个“全方位、全链条、全过程”的人才发展通道,逐步走向制度化、规范化和专业化。

此次新结业的1203名学员就是这套规范体系下的第一批“正规军”,无疑为杨浦下一步如何规范和发展陪诊服务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可靠的“就医管家”,成为新职业

专业的培训最终要落实到温暖的服务上。对于服务的接受者而言,这种从“有人陪”到“有尊严”的转变,感受最为真切。

在座谈会上,一位87岁高龄的爷爷分享了他的经历:“陪诊师帮我跑前跑后挂号、取药、检查,也会陪我说说话,让我在医院不再感到焦虑。”他的话语精准概括了专业陪诊师的核心价值——既有对流程的专业把控,也有对心灵的人文关怀

当陪诊师能够准确复述医嘱、能提前规划好最优检查路线、能在老人情绪波动时给予恰当的安抚,他们就不再是一个简单的陪伴者,而是一个可靠的“就医管家”。

这份新职业,还为许多寻求转型的人员提供了新的就业方向,更重要的是,它赋予了从业者一份沉甸甸的社会责任感和职业荣誉感

展望未来,这项温暖的服务正计划从“点上试点”向“面上推广”转变。如今,上海正在打造一个温暖、智慧、有尊严的养老服务体系。从陪诊师培训开始,延伸至“沪上管家”和“免陪照护”项目,一个立体的民生教育格局正在形成。

随着这1203名“火种”的播撒,未来将有更多专业、暖心的陪诊师走进杨浦的千家万户,用他们的专业和守护,照亮每一位老人的漫漫就医路。

文字 | 沈莹

图片 | 沈莹

编辑 | 奚宇轩

*转载请注明来自上海杨浦官方微信

(点击图片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