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优质高中集群不断壮大、区域中招分数线不断抬高、生源结构发生变化的背景下,传统名校如何突破困境?个性化教育为何必要、何以可见、如何可行?“一个点子,也许就是改变的起点;一句话,也可能照亮一条新路径!”大约一个月前,松江一中面向师生、家长、校友及社会大众发布“金点子”征集令。短短十天,百余条“金点子”涌向这所有着120年办学历史的老牌名校。
8月26日,松江一中召开“个性化教育赋能学校高质量发展”务虚会,经前期投票评议的十大个性化教育“金点子”贡献者受邀列席,与学校共谋未来发展,也让与会者看到了,这项始于2020年的年度“金点子”征集传统,在新学期即将开启之际凸显出了更多“在传承中创新”的意味及学校攻坚克难的决心。
“金点子”征集令在松江一中官方微信公众号上发布后,在坊间掀起了一拨热度,点赞期待、呼声四起的同时,也有“装得很认真的学校”“卷得刚刚好的学校”等评议泛起。对此,学校表示,“无论这一评价是否客观全面,都值得我们以此为镜”。
近年来,松江区以“打造环大学城教育新高地”“建设一流高中集群”等重磅举措为切入口,引入上外云间中学、华二松江、上师大附中松江分校等市级实验性示范性高中,区域教育资源配置持续优化的同时,生源结构也发生变化。而生源数量和质量直接关系到学校教育教学成果和竞争力。
对此,松江一中新上任的校长、上海市特级物理教师沈志辉直言,区域中招分数线不断抬高,学校看似与部分市实验校示范校高中“统招分数线”不相上下,实际又要应对入口均分远低于统招分数线的“囧境”,“特控线的出口焦虑”不仅家长有,也使得学校“压力山大”。面对困境,如何突围?学校提出“既要仰望星空”——对标国家“培养人才”的战略需求,充分发扬办学传统,厚植学校根脉;“更要脚踏实地”——破解制约学校发展的困境,解决难点痛点堵点。
松江一中党委书记郭宁伟认为,区域优质高中集群不断壮大的背景下,同为市实验性示范性高中,将松江一中称之为“传统名校”或许更为科学。区域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跃升势头下,传统名校“被排位、被选择”是现实,是挑战,也是机遇。学校如何在新形势下转型发展、迎头赶上?躬身求策,既是一种态度,更是主动求变的必由之路。
“从学校综合治理的视角来看,办学质量的提升既需要自上而下的顶层设计,也亟需自下而上的真实反馈和基层智慧。”松江一中副校长任丽菊说,个性化教育的本质,是在尊重差异中激发潜能,而真正理解“差异”与“潜能”的,恰恰是那些处在教学一线的教师、在场域中成长的学生,以及对孩子成长路径持续关注的家长。
从本次年度“金点子”征集情况来看,来自家长、教师、学生、校友的132条建议涵盖机制建设、课程支持、资源配置、学习场域等多个维度。学校成立评议工作小组,经过公开投票筛选,最终,“加强学生午休”“设立学长学姐学习资料捐赠点”“建立各学科高考题型完备数据库”等建议入选十大个性化教育金点子榜单。其中,高二(10)班学生黄李禛并非头一次向学校“建言”,早在去年,他和同学合力推动田野调查流程优化、校园辩论赛策划落地。今年,他提出的“成立学生意见专项反馈部门”建议从提出背景、真实经历、具体方案等方面撰写。“我们已见证学生参与的力量,成立专项部门,是将这种‘自下而上’的创新机制常态化的关键一步。”黄李禛说。学生家长刘庆峰撰写的建议长达1.1万余字,字字句句均是对学校发展的关注与期待,他在建议文案末尾写道:“希望通过全体师生、家长的共同努力,推动松江一中从‘传统名校’向‘成长型优质高中’转型,让每一位学生在这里收获成长、建立认同、实现价值。”
目前,学校已将这些建议进行了归类,并明确标注了其来源及个性化教育的切入点。接下来,学校将一一走近建议人,推动重点建议试点落地,形成闭环机制与正向激励。后续还将建立“金点子追踪”机制,通过校内平台对建议的后续进展进行公开通报。
《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提出“从教育大国到教育强国是系统性质变”,将高质量发展作为各级各类教育的“生命线”。该纲要指出,基础教育要“夯实国民素质根基”,高中阶段需从传统的“升学导向”转向“核心素养培育”。从落实层面来看,教育的“高质量”不能仅停留在必要性的价值层面,还需探索可观测、可验证的学生成长表征,仍需研究可复制、可操作的教学系统关键指标来循证,更要建立可推广、可应用的教师发展刻度来衡量。这就要求学校要在课程设置、教学方式和评价体系上有课程领导力的系统思维,做实教育教学高质量发展。
衡量学校教学系统建设的指标很多,视角不同,说法也不一,但似乎都绕不开“学业成绩表现”“课堂质量”“教学管理水平”等硬指标和软实力。以家长最关心的“学业成绩表现”为例,在松江一中,“学研课堂”理念提出已有7年,从1.0阶段的“一二三四”基础教学模式,到2.0阶段的“5305互动有效课堂”,再到3.0阶段的“三感合一深度教学”体系,课堂模式不断迭代升级。眼下当务之急有二,即“夯实日常基础课堂的学生获得感与满意度”“构建与课堂质量相匹配的、系统化的学科训练体系”。此次“金点子”征集中,也有教师敏锐地提出了“构建‘学业质量提升中心’”“开设课后‘靶向微课堂’”“打造‘双师型课堂’,破解‘教’与‘学’效率困境”等建议。